-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休克的病因 (一)失血与失液 (二)烧伤 (三)创伤 (四)感染 (五)过敏 (六)强烈的神经刺激 (七)心脏和大血管病变 (三). 创伤: 创伤性休克(traumatic shock)。 休克的发生不仅与失血有关,还和剧烈的疼痛刺激有关。 (四). 感染: G-菌、立克次体、病毒和霉菌等均 可引起感染性休克(infectious shock)。 合并败血症 者又称 败血症休克(septic shock) 按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分为: 1、低血容量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失液性休克、烧伤性休克、创伤性休克 失血、失液→血容量↓ 2、心源性休克: 心衰、大血管异常→心排血量↓ 、静脉回流↓ → 心输出量↓ 3、血管源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神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部分) 血管床扩张→血管容量↑ →回心血量↓ (三)按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 (1)低排高阻型休克 (2)高排低阻型休克 (3)低排低阻型休克 1、低排高阻型休克(低动力性休克、“冷休克”) 大部分休克均属此类: 低血容量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 创伤性休克; (多数)感染性性休克; 特点:心脏排血量低、外周阻力高 2、高排低阻型休克(高动力性休克、“暖休克”) 见于:过敏性休克; 神经性休克; (部分)感染性休克; 特点:心脏排血量高、外周阻力低 3、低排低阻型休克 特点:心输出量降低,总外周阻力也降低, 故血压降低明显,是失代偿的表现 休克的发病机制未明。 占重要地位的微循环障碍学说认为: 休克是以急性微循环障碍为主的综合征,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导致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 烈兴奋,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引起血管收缩, 重要生命器官血液灌流不足和细胞功能紊乱。 休克早期(休克Ⅰ期;缺血性缺氧期;休克代偿期) (一)微循环变化 前闸门、后闸门关闭 微循环血流: 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一)微循环变化 前闸门开放>后闸门开放 微循环血流: 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恶性循环的形成 2.肠道内毒素或细菌入血: 随着休克的发展,肠管微循环淤血缺氧,屏障功能降低.甚至引起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3.炎症介质的作用: INF,IL-1,IL-6,LTs,PAF,氧自由基,导致严重 的微循环障碍、细胞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 4.一氧化氮: 由NOS催化底物L-精氨酸产生,作用为引起血管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出现顽固性低血压. SIRS的表现: 播散性炎症细胞活化、 炎症介质泛滥到血 浆并在远隔部位引起全身性炎症. 诊断标准是具备以下两项或两项以上者: ①体温38℃或36 ℃ ; ②心率90次/min; ③呼吸20次/ min 或PaCO232mmHg; ④白细胞计数12x109/L,或4.0109/L,或幼稚粒 细胞10%; 休克时细胞的变化 发生机制: 缺氧、补体、氧自由基、炎症介质 A.肺微血管痉挛 B.肺泡-毛细血管膜通透性增高 C.肺内DIC D.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二)肾功能的变化: 最早、最易受损伤 —急性肾功能衰竭(休克肾) (三)心功能的变化 休克发生心功能障碍机制: ①冠脉血流减少和心肌耗氧量增加 ②酸中毒和高血钾 ③心肌抑制因子(MDF) ④心肌内的DIC ⑤内毒素 ⑥内啡肽、TNF… 休克引起心功能障碍机制: (四)脑功能变化 早期:无明显障碍 中晚期表现:神志淡漠,甚至昏迷 机制: BP<6.67kPa 脑循环DIC、 脑水肿、脑功能障碍 炎症介质 第五节 各型休克的特点(自学) (一)、感染性休克 (二)、心源性休克 (三)、过敏性休克 (四)、神经源性休克 (一)、感染性休克 1、病原: 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