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工艺学课件 .ppt

  1. 1、本文档共27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章氨基酸工艺学 ;第一节 概述 1.1氨基酸发酵工业是利用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生产各种氨基酸的现代工业。氨基酸发酵是典型的代谢控制发酵。由发酵所生成的产物——氨基酸,都是微生物的中间代谢产物,它的积累是建立于对微生物正常代谢的抑制。也就是说,氨基酸发酵的关键,取决于其控制机制是否能被解除,能否打破微生物正常的代谢调节,人为的控制微生物的代谢。氨基酸发酵的成功,把代谢控制发酵技术引入微生物工业,使微生物工业能在DNA分子水平上改变、控制微生物的代谢,使有用产品大量生成、积累。 ;1.1.1氨基酸生产的历史 1820年 水解蛋白质开始 1850年在实验室合成了氨基酸 1866年(德)H.Ritthausen(立好生)博士利用硫酸水解小麦面筋,分离到一种酸性氨基酸,依据原料的取材,称之为谷氨酸。 1908年日本制造味之素。 1909年用水解法生产谷氨酸。 1936年(美)从甜菜废液(司蒂芬废液)中提谷氨酸。 1954年多田、中山俩博士报告了直接发酵谷氨酸(L-GA) 1957年发酵法生产味精商业性生产。 ; 从20世纪初期,氨基酸实现工业化生产以来,氨基酸生产大体有蛋内质水解法、化学合成法、微生物发酵法和酶法四种生产方法。 蛋白质水解法:早期味精生产、复合氨基酸; 化学合成法:DL-蛋氨酸、甘氨酸、DL-丙氨酸; 酶法:L-丙氨酸、L-色氨酸、L-丝氨酸;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60%以上的氨基酸,包括直接发酵法和添加前体发酵法。 前三种方法成本高,工艺复杂,难以达到工业化生产目的。 ;发酵法生产谷氨酸是现代发酵工业的重大创举,也是氨基酸生产的重大革命,同时大大推动了其它氨基酸研究和生产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用发酵法制造氨基酸的新型发酵工业部门。 生产氨基酸的大国为日本和德国。 日本的味之素、协和发酵及德国的德固沙是世界氨基酸生产的三巨头。它们能生产高品质的氨基酸,可直接用于输液制剂的生产。 日本在美国、法国等建立了合资的氨基酸生产厂家,生产氨基酸和天冬甜精等衍生物。 ;我国从1958年开始筛选谷氨酸生产菌,同时进行了大量的谷氨酸发酵的基础性研究,1964年分离选育出北京棒状杆菌As1.299和钝齿杆菌As1.542二株谷氨酸生产菌。后进行其它的基础性研究,陆续发表了赖、缬、亮、异亮、色、天冬的发酵研究报告,建立了自己的发酵工业。 ;国内生产氨基酸的厂家主要是天津氨基酸公司,湖北八峰氨基酸公司,但目前无论生产规模及产品质量还难于与国外抗衡。 在80年代中后期,我国从日本的味之素、协和发酵以技贸合作的方式引进输液制剂的制造技术和仿造产品,主要厂家有无锡华瑞,北京费森尤斯,昆明康普莱特,但生产原料都依赖进口。 2000年,世界氨基酸产值达45亿美元,占生物技术市场的7%,国内的氨基酸产值可达40亿元,占全国发酵产业总产值的12%。;1.2氨基酸发酵生产发展的历史回顾;菌株的育种 是氨基酸代谢控制发酵的基本策略之一;1.2.1 用野生株的方法 ;1.2.2 用营养缺陷变异株的方法;谷氨酸棒状杆菌的苏氨酸、异亮氨酸、甲硫氨酸和赖氨酸的合成是与分枝途径相联系的(图4-8),筛选高丝氨酸营养缺陷型后,限量供给苏氨酸时,就能解除由苏氨酸和赖氨酸的协同反馈抑制作用,而获得赖氨酸的过量生产。这是因为仅有赖氨酸或苏氨酸存在时,天冬氨酸激酶不被抑制,只有两者的协同效应才能造成抑制。在限量供给苏氨酸的情况下,即使赖氨酸过剩,抑制作用也很难发生。;1.2.3 类似物抗性变异株的方法;高丝氨酸脱氢酶;1.2.4 体内及体外基因重组的方法;代谢工程在阐明代谢途径及其调控规律的基础上,应用重组DNA技术可以改变代谢途径分支点上的流量或引入新的代谢步骤与构建新的代谢网络。 其主要步骤为: 鉴定目标代谢途径涉及的酶(特别是限速酶); 取得酶基因,必要时可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如定点诱变,基因剪接等,使蛋白具有新的特点(增强活性或稳定性、解除反馈抑制等); 将一种或多种异源的或改造后的酶基因与调节元件一起克隆进目标生物; 使调节元件的作用及培育条件最优化。 ;1.2.5.1 载体-受体系统及克隆表达的研究 ;1.2.5.1.2 载体的构建 ;1.2.5.1.3 基因转移手段;1.3氨基酸发酵的代谢控制 是氨基酸代谢控制发酵的基本策略之二 ;1、控制发酵环境条件;2、控制细胞渗透性;细胞透性的调节 细胞透性的调节,一般通过向培养基中添加化学成分(如生物素、油酸、甘油、表面活性剂、青霉素等,达到抑制磷脂、细胞膜的形成或阻碍细胞壁的正常生物合成,使谷氨酸生产菌处于异常生理状态,解除细胞对谷氨酸向胞外漏出的渗透障碍。 生物素:影响磷脂的合成及细胞膜的完整性。 油酸:直接影响磷脂的合成及细胞膜 甘油:甘油缺陷型菌株丧失α-磷酸甘油脱

文档评论(0)

138****888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62041115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