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暴雨启示录:知己知彼,躲为上策
\o 小龙哈勃 小龙哈勃?发表于 ?2012-07-23 22:38
7月21日的一场特大暴雨,在北京造成了37人死亡的惨烈后果,世人震惊。作为一名曾经的气象学生,对我来说最力所能及的贡献,大概还是向大家介绍一些特大暴雨的气象知识,以及从个人的角度如何尽可能的应对之。即使弄清了这些知识,疑问还是存在:仅仅是“特大暴雨”本身似乎怎么着也不应该造成如此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在气象科学之外,灾害预警、危机管理等方面,恐怕还有很多重要的环节有相当的提高空间。
特大暴雨:南方的专利?
在尚不知北京暴雨伤亡可观(就一场暴雨来说)、损失惨重的时候,微博上似乎有一种想法:北京这雨拿到南方沿海并不算大,南方的朋友大可以“笑而不语”。事实真是这样吗?我们不妨先来看几组比较数字:
2012年7月21日北京暴雨过程24小时雨量极值——460毫米? [1]
1963年8月8日北京暴雨过程24小时雨量极值——464毫米? [2]
广州24小时雨量极值——319.8毫米(2011年10月13-14日)? [3]
海口24小时雨量极值——333.6毫米(2011年10月4-5日)? [4]
香港日雨量极值——534.1毫米(1926年7月19日)? [5]
中国大陆日雨量极值——1054.7毫米(1975年8月7日,河南省方城县)? [6]
全球24小时雨量极值——1825毫米(1966年1月7-8日,法属留尼汪岛)? [7]
“暴雨”的阈值——16毫米/小时或50毫米/24小时? [8]
NOAA/NCEP再分析资料,1948年1月至2011年12月东亚可降水量月均分布(单位为千克每平方米),可以定性地看出我国南北降水的差异。
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北京的年平均降雨量不及广州、海口等城市的1/3,但其最强降雨记录高过这些城市的记录。考虑到南方大多数城市都沿海、沿河而建,北京却是一座没有任何大型河流经过的内陆城市——这好比在客厅里打翻一盆水一样,处理起来必然比在卫生间里打翻要困难得多;加上北京以及其他北方内陆城市的短时降雨强度不逊于诸多南方城市,由此造成的排水难度上也是南方地区无法比拟的。
冷知识:降雨量,即单位时间内的积水深度。例如如说降雨量100毫米,相当于单位面积上积了10厘米深的水。不过不提时间尺度的降水量,都是耍流氓:北京的夏天,一个月下100毫米其实偏少,但一天下100毫米则已经达到大暴雨的级别。其他常用的降雨量的单位,有“年降雨量”、“月降雨量”、“24小时降雨量”及“每小时降雨量”等。
为什么北方的夏季暴雨会这么变态?
北方不是一般比较干燥吗?为什么下起暴雨来,风头居然还能把华南大地给盖过去了呢?
我们知道,地面上的水汽远比高空中多,但一般情况下这些水汽很难同时升到空中,导致暴雨倾盆。不过,南方有扮演“邮差”的台风,能够千里迢迢地把水汽从大洋上带过来,这也是南方暴雨的主要来源;而北方鲜有台风过境,却有另外一样威力更大的武器:冷空气。
暖空气通常是老老实实地呆在地面的,但如果有气势汹汹的冷空气杀过来的话,则会被“抬”到高空——因为冷空气比暖空气重。更糟糕的是,空气可以容纳的水量是和温度正相关的——地面的暖空气本来就相对潮湿,被这样抬升降温后,更多的水被“挤”了出来。
7月21日北京时间20时地面天气图:可以看到弱冷高压(蓝色的H)盘踞在蒙古上空,低压(红色的L)位于华北上空,大致指示了冷锋的位置(但未标出)。(图像来源:韩国气象局)
这样的冷暖空气遭遇战并不是每次都会带来非常糟糕的天气,但总会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出现:强冷空气直接进攻炎热已久的地区,肯定会带来很暴烈的场面。而在冷空气前进过程中,冷暖空气之间并不是垂直的一堵“墙”,而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倾斜的面,因此这种复杂的环境会成为微小漩涡的温床。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漩涡只能短暂存在;但在少数情况下,在气流极其强劲的地方,漩涡可以发展成一个个极其强烈的微型气旋——龙卷。美国中部大平原由于地势过于平坦,小漩涡们不容易因摩擦力而消亡,因此是龙卷的重灾区;而我国地势复杂多样,所以龙卷还不至于会成为一个非常令人担心的问题。
7月21日20时MTSAT-2的红外卫星云图,可以看到冷锋云系东北-西南横贯华北地区,其中有几个大对流泡。蓝色箭头所指的即为影响北京的对流泡。(图像来源:日本气象厅/台湾中央气象局)
或许你会想:如果冷空气直接遇到了台风,情况会如何呢?其实这就是1975年8月在河南发生的特大暴雨的情况:超强台风“尼娜”一路杀入河南省,在那里又遇到了北方来的强冷空气,直接卡在原地不动了,这次交锋使得许多地区一天之内的降雨量就相当甚至超过一年的雨量,直接导致了气象史和水文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如何避开暴雨?
首先介绍的方法肯定也是最“简单”的办法: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