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瓷器瓶型图解教材.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瓷器瓶型图解 28、胆式瓶:一种瓶式。长颈,溜肩,垂腹,形若悬垂的动物胆囊。造型近似锥把瓶,不同之处在于颈部较为短粗。始见于明万历朝,流行于清代。 此类瓶与锥把瓶差异甚小。主要差别是瓶颈之长短。 29、六方瓶:又称为六棱瓶。明中晚期流行的瓶式之一,因瓶体作六棱柱形而得名。 30、橄榄瓶:鼓腹,口足内敛,平底或圈足,形似橄榄。有素身与瓜棱式之分。为清代流行器形,始创于顺治朝,雍正、乾隆时最为常见。 31、荸荠扁瓶:清代流行的一种瓶式。直颈较粗,有撇口与直口之分,器腹均为扁圆,形如荸荠,圈足。清代康熙时首创,多为直颈。晚清同治、光绪时,官窑又流行这一造型,但均为粗短锥颈,荸荠形扁圆腹,圈足,造型千篇一路,鲜有变化。 32、棒槌瓶:瓶式之一,因似旧时洗衣用的木棒槌而得名。多为清康熙民窑所烧。棒锤瓶又分圆、方、软。圆棒槌又称硬棒槌,造型 为盘口,直颈较短,圆折肩,筒形长腹,底部多为平切式二层台。器形大小不一,大者高达?70厘米,小的不足?10厘米。方棒槌瓶又称方瓶,器形为撇口,短颈,平肩微折,方形长腹,腹部略为上宽下窄,方形宽足,凹底施釉。软棒槌瓶特指雍正初期所烧制的一种器形,是与硬棒槌相对而言,造型不及后者挺拔。器口外侈,束颈,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清光绪及民国时期对方棒槌仿造较多。然仿品胎体比较厚重,口边较薄且不规整。 33、纸槌瓶:瓶式之一,因形似纸槌而得名。多见于清康熙。造型为小口,细长颈,丰肩,圆腹。宋代汝窑中较多。 34、菊瓣瓶:瓶式之一,造型为撇口,长颈,溜肩,敛腹,圈足,下腹部浮雕一周菊花瓣为饰。为清代康熙朝独特器形之一。 35、柳叶瓶:一种瓶式,为清代康熙官窑独特器形之一。侈口,细颈,敛腹修长,卧足。器形曲折多姿,隽秀典雅,若悬垂的柳叶,又似亭亭玉立的美人,故又有“美人肩”之称。 36、观音瓶:又称“观音尊”,瓶式之一,流行于清代康熙至乾隆时期。康熙一朝景德镇窑烧制的瓶式很多,有时瓶、尊在称呼上不易区分,一般来说,凡口小腹大的均称为瓶。观音瓶特征是侈口,颈部较短,丰肩,肩下弧线内收,至胫部以下外撇,浅圈足,瓶体修长,线条流畅。 37、灯笼瓶:瓶式之一。因形似长圆形灯笼而得名。流行于清雍正、乾隆时期,造型为直口,短颈,丰肩,筒腹,圈足。 38、藏草瓶:又称甘露瓶,瓶式之一,清朝廷为西藏僧侣烧制用于插草供佛的特别器皿,故称藏草瓶。雍正时已有烧制,乾隆时期制品为圆唇口,直颈有凸弦纹,丰肩,腹下部渐收,束胫,足部外撇。这类瓶式不书款识,一般多认作乾隆制品。 * 1、尖底瓶:新石器时代陶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汲水器,红陶质,手工制作。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尖底瓶略有不同。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为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马家窑文化的尖低瓶为侈(chǐ )口、直颈、折肩、腹有双系以细泥橙黄陶制成,器表涂浅红色陶衣,以黑彩绘旋纹,纹饰充满动感,制作精细。 古时尖底或锥形体的瓶、盆、瓮较多,除了上述所说的尖底瓶取水方便外,我认为这些器具有利于加热,比如这样的形状可以很方便的插入燃烧后的火灰中。这些器具的下半部大都没有纹饰,也是这个原因。在某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甚至成为一种风格,宋以前的高古陶瓷中常见。 2、传瓶:流行于隋唐时期的器形,即单口,双腹并联的双缡(lí)尊,自铭“传瓶”.目前仅发现两件,分别收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后者出土于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此类瓶的形态主要适用于特殊场合,比如祭祀等,基本上是一种艺术性的行为。 3、葫芦瓶:?形似葫芦的瓶式。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好黄老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除传统器形外,又有上圆下方式,蕴含天圆地方之意。至清康熙时,成为外销瓷品种之一,器形比明代的高大,并出现三节或四节式葫芦瓶。雍正以后,创制一孔葫芦瓶,嗣后变化多端,其中器口内敛,卧足,饰对称如意绶带耳者又演化为“如意尊”。 4、多角瓶:唐至五代流行的器形,由三国、两晋时的古仓罐演变而来。造型为上小下大弧形台阶的多重塔式器身,每级装饰多个垂直或斜直的圆锥角。吴地方言中“角”,“谷”音近,故多角又寓“多谷”,江浙一带民间取其“五谷丰登”吉祥之意。 谷仓类的器具形制繁多,生产窑口也以越窑为多,古时江南好鬼神崇拜。 5、盘口瓶:瓶式之一。因瓶口似浅盘而得名。流行于唐、宋时期。形制很美,制作有难度。 6、净瓶:佛教僧侣“十八物”之一,游方时可随身携带以储水或净手。他渊源于佛国印度,后随佛教传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