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其它正链rna病毒.ppt

  1.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4章 其他单股正股RNA病毒 小RNA病毒科 (Picornaviridae) 又名“微RNA病毒科”;该科的病毒在人医和兽医中均具有重要性。其中口蹄疫病毒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动物病毒;而且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深入的病毒之一。人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也是该科的成员。 小RNA病毒科的特性 : 1、极小的圆形病毒;直径20~30nm. 2、单分子线状单股正股RNA: 7.2~8.4 kb,具有传染性。 3、衣壳20面体对称;每个衣壳单体都由4蛋 白组成:VP1、VP2、VP3、VP4。 4、没有囊膜。 6、病毒的复制:胞浆内复制; 3’端为聚A尾,VPg蛋白与5’端共价结合。病毒的RNA可直接作为mRNA;以裂解方式释放。 口蹄疫病毒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 本病传播途径多、传染性强、为多种动物共患,曾多次在世界上发生大流行,近几年在亚洲等地再次暴发,已严重影响本国本地区的农业发展和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控制口蹄疫的发生和流行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其本身所带来的危害了。 亚洲是口蹄疫多发区,常年都有疫情发生; 1997年,口蹄疫在台湾爆发,涉及整个台湾岛; 1998年以来,我国周边地区包括缅甸、马来西亚、蒙古、韩国、日本等均相继爆发口蹄疫; 我国流行的FMD血清型特点: (1)分类地位:小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 (2)有7个血清型:A型、O型、C型、南非1型、南非2型、南非3型、亚洲1型; O型最常见,包括近70个亚型,各型在发病症状方面的表现没有什么不同,各型之间无交叉保护性,各亚型之间仅有部分交叉保护性。 (多型性、易变性、互不免疫性。) (3)FMDV对外界抵抗力较强: ① 怕酸;②常用消毒剂:过氧乙酸, 氢氧化钠(1~2%), 甲醛等。③在自然情况下,含毒组织和污染的饲料、饲草、皮毛及土壤等可保持传染性达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久。 (4)致病性:易感动物为偶蹄兽 ① 易感性最强的是牛(黄牛奶牛水牛);  ② 其次为猪;     ③ 再次为绵羊、山羊和骆驼;     ④ 马不感染。 (5)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被污染的饲料、饮水)、 创伤、皮肤、粘膜。 (6)流行特点:有一定的季节性(以冬、春季节发病较多,夏季可以平息);传播迅速;一般沿交通线和水源进行传播。 (7)症状: ①潜伏期1-2天,病初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或废绝。 ② 口腔、蹄部、乳房部皮肤出现水泡; 24h内,小水泡逐渐融合成大水泡,继而破裂、形成烂斑;细菌感染后,引起蹄壳脱落,出血。 ③ 哺乳期的动物出现出血性胃肠炎; ④ 病理剖检出现心肌切面为虎斑心。 ⑤犊牛发病时往往看不到特征性水疱,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胃肠炎和心肌炎,死亡率极高。 (8)公共卫生 ① FMDV几乎不会感染人类,但人类接触或摄入被污染的畜产品后,FMDV会通过受伤的皮肤和口腔黏膜侵入人体。 ② 人感染口蹄疫的症状是突然发热,口、咽、掌等部位出现大而清亮的水疱 。 微生物学诊断 预防控制 猪水泡病病毒 (Swine vesicular disease virus,SVDV) (1)分类地位:小RNA病毒科/肠病毒属。 (2)病毒特性:病毒对低pH和温度变化有抵抗力(低pH和4℃可存活160天),带毒猪肉及制品往往成为传染源。 (3)病毒培养:SVDV能在猪肾细胞生长(CPE),也能感染乳鼠麻痹死亡。 (4)致病性: ① 以接触传染为主,尤其是感染猪的粪便;发病猪场的蚯蚓体表、体内可分离到病毒。 ② 主要引起猪的水泡病,症状与口蹄疫相似,仅见猪发病 。 ③ 病变常在摄入污染食物 3~11天后产生。水泡通常出现在冠状带及趾间而引起跛脚,并伴有发烧;溃疡性病灶可延伸至掌骨及跖骨附近,伴发蹄壳脱落;水泡也可长在乳头、口腔、舌黏膜以及鼻吻部;水泡破裂后留下红色出血颗粒状的溃疡面。 ④ OIE A类传染病。 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是引起小鸭高度致死性、传播迅速的病毒性疾病。 1、临诊: 1-3周龄雏鸭发病急,传播快,病死鸭呈角弓反张姿势,死亡率达90%,肝肿大及表面有出血点。 2、病原: 病原为鸭肝炎病毒,病毒在1%福尔马林或2%氢氧化纳中2h灭活。本病毒有三个血清型,即1、2、3型。我国流行的鸭肝炎病毒血清型为1型。以上三型病毒在血清学上有明显的差异,无交叉免疫性。 本病主要感染鸭。 本病的传播主要通过与病鸭接触,经呼吸道亦可感染,本病可迅速传播给鸭群中的全部易感小鸭,具有极强的传染性。 雏鸭的发病率与病死率甚高,

文档评论(0)

stonecb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