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外国语学校全体老师建议.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教师的专业素养 首要的是要正确认识我们的教学对象。 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新的学生观把学生看做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参与教育活动的人,他们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新课程认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既具有独特性又具有自主性。 专业素养欠缺 这种情况是教师专业素养急需提升的情况,也是教师教学成绩不良的又一个重要原因。这类老师,学科知识水平不错,非常注意专业知识的学习,办公桌上经常摆着大学课本、专业杂志等,但教育理论书却很少在他们的办公桌和家庭的书架上看到。例如在哥德巴赫上取得重大突破的陈景润,数学专业知识应该是非常卓越,但他作为教师的基本专业素养确实是太差了,所以成了北京某所名校淘汰的数学教师。这类老师解题能力往往被同行认可,但教学往往被学生否定。他们的性格往往是内向的,教课缺乏激情,课堂气氛呆板沉闷,学生年龄越小,越不愿意听这类老师的课。通常说有些人是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指的就是这类教师,在教学中倒不出来,教学效果自然就比较差了。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具有“向师性”.只要教师不是有意无意的在学生中降低在学生中的威信,教师在学生中的地位永远是高大的. 学生具有“独立性”.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优于大多数教师。 学生始终具有“不确定性”.这一点反映了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2、教学观 课堂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 1、通过认识客观世界而获得全面发展的主体,即学生。 2、被认识的客体,即客观世界。 3、促进主体认识和发展的媒体,即教师和课程。 课堂基本要素关系图 课堂教学系统的基本矛盾 三个基本矛盾:主体与客体间的矛盾;主体与媒体间的矛盾;媒体与客体间的矛盾,三对矛盾的相互作用和发展、变化,构成了基本的教学过程。。 主要矛盾:主体与客体间的矛盾,是教学过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关键矛盾:教师媒体与学生主体之间的矛盾。双方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课堂学科教学系统中最活跃的一对矛盾,更是解决主要矛盾时,需要解决的最关键的矛盾。教与学的矛盾,是认识教与学在教学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是明确教与学在教学过程中各自的职能的问题。 学生为主体与教师为引导 学生为主体 1、意义:在教学系统中,学生是通过学习认识客观世界掌握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我发展的主体。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实现全面发展。要点是发展。 2、学生主体地位的特征: A、能动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情意因素。 B、独立性:学生的主体地位,绝不能由别人代替,也无法代替;心理上的内化与生理上的消化一致。 C、创造性:学生的一切学习成果,都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D、基础性:学生主体地位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学生主体地位的核心特征:独立性 A、学生应该在教师导向性信息的诱导下,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自得之也。 《孟子· 离娄下》 叶圣陶以导儿学步比喻教学“即扶着走—护着走—放手走”,“逐渐去扶翼“,”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当其放手时,此才必精干”。 毛泽东教学改革思想的精髓—主动发展论指出: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得到发展。 B:独立性的核心:思维的独立性即独立思考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患,事思敬,疑思问,忽思维,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为学之道,比本与思。思之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二程遗书》 无深湛之思,学之不成。 《明文案序》 教师的责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独立思考(过去我们代替学生做得太多了)。 C、从“同化理论”看学生的独立性 同化理论 认知结构:人类认识客观事物后,在主观上形成的一种包含认知信息和情意信息的结构,心理学上通常把它称为认知结构。 当新的客观事物的信息输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后,就出现了两种情况:当客观事物与主观结构相符合,而丰富了原有结构,是客观纳入主观,谓之同化;当主客观不符合,同化不了时,就要修正原有的结构,使主客观相符合,谓之顺应。这种认识发生、发展,不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理论,在认知心理学中称为同化理论。 个人的理解 所谓按照教学规律办事,其原则之一就是要按照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起点,引导学生通过充实、丰富原有的结构和修正、改造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教师的引导作用的困难在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不一样的(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是不一样的,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结构是一样的)如果我们不采取一定的措施,老师们很难在班级授课制中用同一的引导方法去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越

文档评论(0)

smartxiaohul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