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调查报告
郑州市中原区育华学校
李一帆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调查报告
一、研究背景:
近些年,“低龄犯罪”,“校园暴力”,“欺负弱小”等事件时有发生,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关注。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是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小时候,孩子不自主的愤怒典型表现包括又蹦又跳、哭闹和尖叫;慢慢长大时,这种情绪激动的、任性的、不受支配的表现逐渐减少,而报复性的攻击逐渐显露,表现为摔东西、抢夺、抓掐、咬人、骂人、顶嘴和固执己见。家长认为在小学生成长发育的过程中产生攻击性行为是一个普遍现象,不足为奇。有些教师也认为这也许只是小学生当时选择的一种发泄当时情绪的方式。因此,孩子也就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持续不断、次数增多,强度增大,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
我校位于郑州市的西郊城乡结合部,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在我们的每一个班级中,都有将近70%—80%的孩子属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了生存,这些孩子的父母起早贪黑地工作,很少有时间去管理教育孩子,对于孩子存在的攻击性行为问题的认识非常肤浅,有的还认为自己的孩子这样是有本事,不被人欺负。如果被欺负了,家长就认为不还回来能行吗?在我校,我们常可看到学生违反纪律、打架、辱骂他人等行为,有些孩子一星期至少要发生一两回这种事情,这些孩子常常惹事生非,给教师、家长增添不少苦恼和麻烦,既干扰了教育教学活动,也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及身心健康。由于同学和班组对其采取排斥的态度,都有意回避他,不理睬他,使他成为一个被孤立的人,而这种被冷落在其心中转化为进一步的愤怒和怨恨,他故意惹对方生气,攻击他人,挑起争端,同学也因此更不愿意接近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小学生“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因此分析和控制小学生攻击性行为,促进小学生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是当今教育中一项严峻的课题,其中,攻击性行为也应该引起学生的家长和老师们的重视了。因此,我们应该通过认真的调查、分析、研究,找出正确的方法,树立一些正面形象,让学生通过模仿正面形象或是通过启发小学生对攻击性行为的理解与思考,采用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合理方式来逐渐消除本校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使其成长为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调查结果
一、总体情况:(附件一)
通过对我校随机抽取3、4、5三个年级的三个班级198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主要攻击行为分为:直接身体攻击:打、踢、推、撞、抓人、拿走或损坏别人东 西
言语攻击:骂人、嘲讽人、起外号
间接攻击:造谣、说坏话、唆使、游戏排斥
3年级
4年级
五年级
受过攻击的学生
91.2%
92.2%
94.2%
有过攻击性行为的学生
58.6%
57.6%
67.6%
当儿童受到攻击时采取同样方式还击的学生
32.1%,
26.1%,
22.1%,
胆小躲避的学生
27.8%
37.1%
62.2%
愿意告诉教师的学生
55.6%
54.3%
28.4%
被攻击反应很难过的学生
48.1%
35.7%
13.9%
教师对学生的攻击行为严厉惩罚的
48.1%
12.9%
56.7%
与父母经常顶撞的学生
0%
2.9%
0%
受到挫折发生攻击行为的学生
遇到困难自己解决的学生
25%
34.8%
44.4%
对自己学习不满意的学生
60%
47.8%
55.6%
小学生在总体上言语攻击的比率最高,这说明该类攻击行为在校学生中最为普遍和频繁,其次是直接身体攻击,间接攻击的发生率最低。男生的直接攻击多于女生,而女生更多是言语攻击和间接攻击;更多学生不能容忍直接攻击,例如:拿走或损坏自己的财物、骂人、起外号。各年级三类攻击行为的比例不存在显著差异。被攻击后采取方式随年龄增长而改变,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此类行为的反应模式也对学生产生此类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关心以及对此类行为的反应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也有少数学生缺乏处理此类事件的能力,通常方法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得保护自己。行为表现为“好”的学生总调查人数的27.3%,行为表现为“一般”的占调查人数的48%。行为表现为“差”的占调查人数的24.7%。统计结果P0.01,表明小学生中语言行为表现为”一般”的同学占大多数,这些同学虽然不时常对同伴使用暴力语言,但是调查表明他们存在潜在的语言伤害冲动、对其他同伴之间的语言伤害行为缺乏积极的态度。这样的调查结果足以说明语言伤害现象在小学生群体中已比较严重。
行为问卷部分:
1、受过攻击的学生约占90%以上(其中经常受攻击的学生有7.8%。)
2、有过攻击性行为的学生约占60%左右;
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