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乡志第十七篇---民俗风情.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七篇 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状况,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衣食住行、礼仪制度、岁时节令、喜好、禁忌等。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进入工业化时代,科学技术进步、工效提高,生活节奏加快,民俗风情的方方面面也随之转变、产生、发展,即所谓“移风易俗”。而这些民间习俗、风土人情,往往以多种形式,主要是方言和民间传说为载体流传下来。在科学、经济不发达时期,千百年来,它折射出谆朴的文明理念,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和无限的期待。人们常把婚嫁、生育、恭贺、祝寿、丧葬等通称为“红白喜事”,已成为社会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这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岁时节令习俗 传统节日 【春节】 指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传统、最看重的节日。每逢腊月十六“倒牙”( 旧时每月初二、十六“打牙祭”)后,都忙着准备过年。腊月二十三(有的人家二十四)夜,以麻糖、果品、净茶祭灶。从这天以后,各家各户安排打扬尘,打扫居室庭院,洗涤帐被、衣饰、器物,买鞭饱、写春联、办年货;从这天以后,开始安排吃团年饭,各家各户自定日期,总之在腊月三十(月小二十九)除夕夜止。年饭多在堂屋内举行,全家老幼欢聚一堂,神龛上燃点香烛,桌上摆满佳肴,少不了鸡、鱼,取其“吉(鸡)利有馀(鱼)”之义。待酒馔齐整,神龛前烧纸钱以祭祀祖先,室外燃放鞭炮,即入席。年饭要吃得久,总是慢斟畅饮,互相祝贺来年“万事如意,吉祥安康”。 改革开放以后,机关单位在除夕前都要举办团拜会,展现出一派和谐欢乐的节日气氛。 除夕夜,先要煮一甑饭,吃到第二年。然后长辈给孩子们发“压岁钱”,有的全家通宵不寐,叙旧迎新,子夜鸣放鞭炮,称“守岁”。 初一,黎明,人们选好喜神方开始出行,相见则互祝吉祥。早餐吃汤圆,以示在新的一年里,全家团团圆圆,诸事“圆饭”(顺利);中午吃面条,以示长命富贵;晚上可随意安排,可吃肉类食物。初一这天,人们都着新装,或去茶馆品茗,或去剧场看戏,或到寺观游玩,或串门聊天……,皆尽其乐也! 初二,一早,或有人送“财神”来,视为“吉兆”,主家把“财神爷”倒贴,意为“财神到了”。从这天起,人们开始“走人户”亲戚朋友相互拜年,直到十五。其间,初五日称“破五”、 初九日称“上九”, 这两日早晨都要在家祭祀或朝庙进香。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称上元节,上元之夜称元夕,家家吃汤圆过大年。县城有时办灯节、放焰火、烧龙灯等大型活动。 解放后,国家重视民间这一传统节日,规定春节放假三天。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精神状态改变,物质丰富,生活质量大为提高。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为春节备办的年货不仅丰富,且档次逐年提高。除夕晚上,家家户户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午夜12点正,除旧迎新的火树银花和着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夜空,持续到正月初一凌晨。 【清明节】 清明,居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位,即公历毎年四月四日或五日。春分节后,天气晴和温暖,或有霏霏细雨润滋草木,大地呈现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无边春色。清洁明净的风光代替了草木枯黃、北风萧索的寒冬景象。如此风光,怎不耐人寻趣、耐人留连。自古以来,民间就形成了清明节踏青、扫墓的习俗,传承至今。 踏青,亦称踏春,指春天里郊游。古人踏青的日期不定,因时、因地域而异,除清明节外,有的在农历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此俗在盛唐时已成普遍,在唐诗中多有相关的描述。今人踏青称春游,多在风光明媚的农历二、三月间,日期安排颇随意。现代化的便捷交通,人们趁周末可选择“一日游”、“ 二日游”, 到风光秀丽的外地景点去赏春、踏青,已不局限于就近郊外。 扫墓,祭扫坟墓,亦称墓祭、墓祀。本地俗称“上坟”。《新繁乡土志》载:“清明及岁除皆祭于墦间,支鸡斗酒,闽人加饼饵。鸣爆竹,一跪四叩,树纸为坟表而去。”除祭品外,坟头插上竹竿挂上坟飘子以示纪念。坟飘一般用黄色纸做成,唯有嫁出去的女回娘家上坟用五色纸坟飘。清明后,坟上若无坟飘,人常以无主坟视之。今人扫墓,把清明节当天视为“正日子”, 也是扫墓的最后时限。约定俗成,凡春分节后,就可以安排扫墓,以避开出行高峰带来的诸多不便。凡葬在公墓的,扫墓时不挂坟飘子,以献鲜花及其它祭品表达对逝者的追思。2006年,“清明节” 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提倡文明祭奠,赋于祭扫活动以新的时代特色。2008年,国务院确定清明节为法定假日,放假一天。 寒食节,每年清明前一日。自古至今,清明节前后,村民采艾或棉花草磨糥米粉蒸馍,以示寒食。春秋时,晋国介之推辅佐重耳(晋文公)。重耳复国后,赏赐流亡时的从属,介之推没有得到提名,他就和母亲隐居在绵上(绵山)山里,坚持不出来,晋文公为逼他出来,放火烧了绵山,他抱树而被焚死(见《史记·晋世家》)。晋文公为悼念他

文档评论(0)

jyr02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