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秋江夜泊 洞箫曲秋江夜泊赏析
洞箫曲《秋江夜泊》赏析教案
一、教学课题
洞箫曲《秋江夜泊》的赏析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洞箫的历史、形制、持箫姿势、音色;通过对乐曲《秋江夜泊》的赏析,让学生了解乐曲表达的情感。最终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乐器、乐曲,进而热爱我国民族音乐。
三、教学难点、重点
乐曲表达的情感、乐曲过于高雅和内涵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洞箫一支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互问好!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洞箫吗?
生:??
师:好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课的内容就是我们国家传承了几千年的乐器——洞箫,以及一首洞箫独奏曲的赏析。
三、打开课件,开始教学
课件首先显示的是几张洞箫图片(包括奏箫图片),教师讲解洞箫的历史、形制、持箫姿势:
箫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我国考古发掘最早的乐器是属于新石器时期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骨笛,距今有八千多年的历史。贾湖遗址延续1500年即9000年前到7500年前,发现的骨笛包括5孔,6孔,7孔,8孔,众多实物证明,骨笛在此由5孔发展到8孔的完整历程。历史上亦称为笛,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原称“洞箫”,现简称“箫”。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
箫笛同源,都是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新石器时代开始以竹制作。在秦汉至唐,箫是指编管的排箫。
相传此种乐器原出于羌中。清代以前的箫多指排箫,汉代的陶俑和嘉峪关魏晋墓室 碑画上,已可见到吹洞箫的形象。但单管箫当时多称“笛”。
箫在汉代时称为“篴”、“竖篴”或“羌笛”。羌笛原为古代居住在四川、甘肃一带的羌族人民的乐器,最初只有4孔(3个音孔加管口1孔),西汉京房(字君明,公元前77~前37年)在后面加了一个最高音孔后,成为5孔箫。 箫的发展
西晋乐工列和、中书监荀勖所改革的笛为6 孔(前5、后1),其形制与
今天的箫已非常相似了。东晋的桓伊,擅长音乐,他有一支蔡邕的柯亭笛(箫),是江南数第一的吹箫名手,地位和声望都已很高。他曾为素不相识的王徽之吹奏过三段乐曲,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
魏、晋、南北朝时,箫已用于独奏、合奏,并在伴奏相和歌的乐队中使用。
唐代以前,笛箫通常不分,至唐代,出现了前面六孔、旁边一孔,加有竹膜的笛子,此时笛箫概念基本分开,横吹为笛。竖吹为箫。
清代,箫的形制完全一样。
然后把课件停留在奏箫图片上,讲解持箫姿势,讲解的时候配合教师所带的G调八孔箫讲解并现场演示持箫姿势。
点击播放视频,开始播放曾格格《秋江夜泊》洞箫独奏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讲解:
这首洞箫曲是我国著名演奏家张维良先生根据古琴曲《秋江夜泊》改编而来,而古琴曲《秋江夜泊》相传是根据唐代诗人的《枫桥夜泊》所做。“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这首诗中,张继精确而细腻地写出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有景有情有声有色,使人从有限的画面中获得悠长的韵味和无穷的美感.这首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所以任何人读这首诗都不难成诵,并且愈是反复吟咏,便会愈益感到它蕴含丰厚,诗意浓
郁。
第二句点出诗人夜宿于客舟,是切题之句.原来,在停泊于岸边的客舟中过夜的诗人,其实一直不曾入寐.月落、乌啼、秋霜满天,这是他对远处景物的感受,而江枫和渔火,则是他对近处景物的观察.读这两句,重要的是体会其中包含着的时间过程.从欣赏远景到留心近景,从倚窗不寐到带愁而眠,无疑过去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两句诗所写的,实际上就是诗人勉强睡下去以后依然辗转反侧难以入寐时,对于方才观察所得的记忆与想象.诗人运用由远而近、由虚及实的手法,把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他寄居的这条客舟上,集中到他这个带着愁绪夜不能寐的主人公身上.所谓
也许有人会问:诗人到底有什么忧愁呢?这首诗并没有回答.这正是中国诗的一个特点,它无论是写愁还是写乐,着力的是写出一种情绪,一种氛围,一种色彩和调子,而不是写出它的事实,或探讨它的原因。事实上短小到仅有四句二十八字的绝句,本来也不可能讲清事实和原因,诗的扬长避短,便形成了中国诗重抒情的特质。
诗的后两句,是用作者在客舱中的所闻所想,进一步衬托自己的孤寂.在万籁俱寂之中,诗人忽然听到远远地传来了钟声,那悠扬的钟声在夜空中回荡着。于是他猛地想起,著名的寒山寺就在近旁,这钟声一
定是那里传出来的。仿佛撞钟,清音激越,难免会使诗人想到,人生逆旅中的种种境遇和遭际。这一点.诗中没有明写,给读者留下了丰富想像的余地。
而本曲,依照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情感。此曲音乐意境悠远,表达内涵丰富。是洞箫曲中的经典曲目之一,这首曲子演奏难度就是乐曲的意境营造。这首曲子有张维良、曾格格等著名演奏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