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讲 从众行为 个人行为大多是受其他人行为的影响而产生的 主要内容: 从众 众从 服从 一、从众 (一)从众概述 1、从众的定义 从众是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行为或态度的变化。即从众是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所谓的“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就是从众的最好写照。 (一)从众概述 2、从众的两种变式 一为表面的顺从。顺从是表面上的从众,并非发自内心,而且不相信自己的从众行为是合适的。它是个体对外界虚假的从众。 一为内心的接受。接受是指行动上和信念上均发生从众行为。 (一)从众概述 3、反从众与独立 个人行为既有从众现象,也有反从众现象,具有这种行为倾向的个体,之所以能够克服群体的压力,不发生从众行为,是因为认识到群体行为可能是错误的。他们蔑视群体压力,仍然保持原有的态度与信念。 从个性上看,这种类型的人独立性强,不易受人暗示,其所作所为不易被他人的行为所支配。 (二)从众行为的实验研究 1、谢里夫的游动错觉实验 2、阿希的相符实验 3、重复阿希的研究: 为比较从众行为有无文化因素的差异,验证阿希实验的可靠性以及在我国的适用情况,有人重复了阿希的实验。被试是30名大学生,实验情境仿照阿希实验。研究结果与阿希实验的结果类似,即中国人同样表现出感知方面的从众行为。获得以下几个结果: 重复实验的结果 (1)有44%的人发生了从众行为,55%的人未发生从众行为。 (2)有两个被试从头至尾都表现出从众行为,另两个被试自始至终未发生从众行为。表现出独立性。26名被试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从众行为。 (3)实验观察表明,开始时表现从众行为的人次较少,随着实验的继续进行,从众行为亦随之增加,反映出从众行为的人次数与实验次数有一定的函数关系。 被试的表情 (1)表现出独立性行为的被试回答果断、毫不犹豫。 (2)每次都表现出从众行为的被试,表现为不假思索地人云亦云。 (3)其余被试表现为犹豫不决。实验开始时,有的认真地用手比划卡片上的线段,有的还揉揉眼睛,也有的先表示怀疑,但越往后发生从众行为的人越多。 表现出独立行为的一个被试说:“尽管许多同学与我的判断不一致,我还是深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另一个被试说:“我发现只有我一个与众不同,但我知道他们是错的、我不愿顺从。” 每次表现出从众行为的被试说“我看到别人怎样讲,自己也就跟着怎样讲,有几次我看出是不对,但别人都这么说,我就跟着讲了。” 其余的被试有的说“开始我坚持,后来看看大家都讲得与我不一样,我就怀疑自己的眼睛有问题,有点害怕是自己看错了,所以就跟着随大家了。”有的说“开始我相信自己是对的,后来发现就我一人与别人不同,觉得奇怪,于是以后就随从大家了。” (二)从众行为的实验研究 4、对从众实验的评价 对从众行为的实验研究,前苏联心理学界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从众行为实验中的群体,是由互不相识的个体临时组成的,并不是自然条件下形成的群体,是“冒充群体”;实验材料是线段的长短或图形的面积,这对于个人并无重要意义,与现实生活中人们面临的情境相距甚远。故认为这些实验结果根本不能用于研究现实情境。可以说,上述评价具有合理的一面,因为阿希的实验典型地反映了美国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不足,它脱离了实际的现实生活,缺乏真实性。 (二)从众行为的实验研究 4、对从众实验的评价 但是,阿希的从众实验确实显示了它的规律性,只要是在阿希的实验情境里,人们必然会产生从众行为,这是由于群体的压力所致。许多国家和地区如黎巴嫩、中国香港、巴西、津巴布韦、挪威、加拿大、日本等,都进行了重复实验,得出了大致相似的结果。因此也可以说,人们在临时拼凑的群体中,虽然彼此素不相识,群体中多数人的行为尚且能作为一种压力而使个体产生从众行为,如果是在真实的情境中,即在各个体之间相互熟悉的情境中,当群体中大部分成员发生相同行为时,可能对个体造成的压力会更大,更会迫使其发生从众行为。 (三)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1、群体因素: (1)群体规模:从众行为与群体规模密切相关。群体规模越大,赞成某一观点或采取某一行为的人数越多,则群体对个人的压力就越大,个人很容易采取从众态度。反之,群体规模小,个人感受到的心理压力较小,则容易产生抵制行为。 群体人数与从众效果 上述实验都是在人为的情境下由假被试故意作出错误判断,导致被试发生从众行为,作出错误的判断。阿希认为,如果假被试人数过多,反而容易露出破绽,并不能增强实验效果。但我们可以认为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情况有所不同,如果赞成某一观点的人越多,或采取某一行动的人越多,则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九年级音乐课件乘着歌声的翅膀.pptx VIP
- 如何控制设备维修费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pdf
- 科技局2021年安全宣传月活动方案3篇.docx VIP
- 最新最全《三字经》教案(完整版.docx VIP
- 2025年党支部书记学习教育专题党课中央八项规定专题党课讲稿(严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争做新时代合格党员;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看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docx VIP
- (2025修订版)CAAC无人机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docx
-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堂PPT.pptx VIP
- 2024 年绝经和 MHT:解决关键争议—国际绝经学会白皮书.docx
- 储能行业2025年投资策略分析报告:百舸争流千帆竞,龙头乘风破浪.pdf
- 《农业保险遥感技术应用规范 第2部分:小麦(征求意见稿)》.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