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 網際網路與數位文化.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網際網路與數位文化 反思多元文化課程 資訊社會的理論取向及其批判 資訊社會理論的幾種取向 後工業主義的資訊社會:Daniel Bell 資訊、國族國家與監視:Anthony Giddens 資訊與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Herbert I. Schiller 資訊管理與操縱:Habermas與公共領域的式微 資訊與再結構:超越福特主義 資訊與後現代主義:J. Baudrillard 與 M. Poster 資訊與都市變遷:Manuel Castells 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 網際網絡(Internet)乃是全球電腦中介之溝通(CMC)的骨幹︰網際網絡連結了大部分電腦網絡。根據文頓.塞夫(Vinton Cerf)於1999年六月收集與分析的資料,網際網絡連結了大約六千三百萬台電腦主機,九億五千萬具電話端,五百萬個第二級領域,三百六十萬個網站,有超過兩百個國家的一億七千九百萬人使用。 美國和加拿大就佔了其中一億零兩百萬使用者,歐洲有超過四千萬人,亞洲與亞太地區接近兩千七百萬,拉丁美洲兩千三百三十萬,非洲則有一百一十四萬,中東有八十八萬人。根據1999年中的預估,連結主機數至2001年會成長到幾乎一億兩千三百萬,至2007年為八億七千八百萬,使用人數至2000年十二月會落在三億到十億之間。 網際網路的不均等現象 網際網絡裡有重大的不均等現象。依據1998至2000年間各種來源的資料,工業化國家擁有全球15%的人口,卻佔了網際網絡使用者的88%。網際網絡的傳散也有相當顯著的區域差異。全球只有2.4%的人口能夠使用網際網絡,但是芬蘭(世紀之交全世界最以網際網絡為導向的社會)的網際網絡使用者佔其人口的28%,美國是26.3%,而美國除外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則是6.9%。 在各國國內,網際網絡使用的社會、種族、性別、年齡和空間不均等,也頗為明顯。就全球而論,30%的網際網絡使用者擁有大學學位,這個比例在俄國為55%,墨西哥是67%,而中國則高達90%。在拉丁美洲,90%的網際網絡使用者來自高收入階層。中國只有7%的網際網絡使用者是女性。 網際網路的不均等現象 年齡是個主要的差別因素。美國網際網絡使用者的平均年齡是36歲,英國和中國則低於30歲。俄國只有15%的網際網絡使用者大於45歲。 美國年收入75,000美元的家戶,接觸網際網路的機會是最低收入水準家戶的二十倍。擁有四年制大學院校學位者的網際網絡使用率是61.6%,而小學教育程度及以下者使用率僅有6.6%。男性使用者多於女性,差距為三個百分點。非洲裔與西班牙裔美國人接觸網際網絡的機會是亞裔的三分之一,白人的五分之二。 白人與西班牙裔家戶,以及白人與黑人家戶之間網際網絡接觸的差距,從1994年十二月至1998年十二月,增加了百分之六。然而,年收入75,000美元以上的家戶,種族間差異於1998年顯著減少,這指出了收入和教育,而非種族本身,才是不平等的根源。 網路文化的特徵 第一代使用者的文化,伴隨著烏托邦、社群主義與自由派的暗流,從兩個相反方向塑造了網絡。一方面,這傾向於將接觸網絡的管道保留給少數電腦老手,他們是唯一能夠且願意花時間精力住在電腦空間裡的人。這個年代殘留了某種先驅拓荒精神,以不信任的眼光看待網絡商業化,並以一種了解的眼光,看待人與人間廣泛溝通夢想的實現,如何替人類帶來了限制與不幸。 當早期電腦族的英雄不敵殘酷的「newbies」潮流而撤退時,網絡的反文化根源依然留下了溝通的非正式性與自我引導特質,一種眾人為眾人服務的想法,但個人仍然保有自己的聲音,並期望保有個人的答案。 CMC的多人化形式,的確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與1960年代相同的緊張關係,即所謂的「我」文化(me culture)與每個個體的共同夢想兩者之間的緊張。 網路文化的特徵 雖然有眾多嘗試管制、私有化與商業化網際網絡極其附屬系統的企圖,網際網絡內外的CMC網絡依然具有普及、多面向的分散化,以及彈性等特性。它們就像微生物的殖民地般四處蔓延。 CMC網絡會逐漸反映商業的利益,誠如它們會將主要公共和私人組織的控制邏輯,延伸進入整個溝通領域。但是不同於麥克魯漢星系的大眾媒體,CMC在科技與文化上均內含了互動與個人化的特質。 線上互動與虛擬社群 「虛擬社群」不見得一定會和「實質社群」對立,兩者乃是社群的不同形式,具有特殊的法則和動態,和其他形式的社群互動。 威爾曼根據這幾年的發現,指出先進社會出現的是所謂的「個人社群」(personal communities)︰「非正式的人際紐結(tie)社會網絡,範圍從大約六七個親密的朋友,到幾百個較微弱的紐結不等。…不論團體社群或個人社群,都同時在線上和離線運作」。 社會網絡取代了社群,以地方為根基的社群只是社會網絡創造和維繫的眾多可能選擇之一,而網絡網絡正是其

文档评论(0)

aena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