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老子《德道经》完整释义
復興道德心願詞?
(念兹常思)
道德,請接受我不全的德性,讓它周全圓滿上善合道,把道德奉獻給社會!道德,請接受我失德的心靈,讓它與您融合爲一,爲人類道德復興照明鏡!道德,請接受我載因的身體,讓它爲道而工作,爲民族的道德復興而存在!道德,請接受我的意和思想,讓它與老子與孔子同在,起心動念不離道德!道德,請接受我性命的全部,讓它成爲道德的工具,服務於世界道德回歸!
正文
第一章?論德(38)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①;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②。
上德无爲,而无以爲也;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③。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④。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⑤。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⑥;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⑦。
?
①德:《說文》:“德,升也”。品格與能量升華。《經典文字辯證書》:“《春秋》說以人十四心爲德。”德字由雙人傍、十、四、一、心五部分組成,意爲一心爲眾人做到十種善行,遵守非禮勿言、勿聽、勿視、勿行四項行爲準則。《黄帝內經·靈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炁也,德流炁薄而生者也”。揭示了德的生命能量性。
句義:上德是居道“无”而用德“一”,淳德“一”尚未樸散成德的五個子系統:仁、義、禮、智、信,居一未散,所以有德。
②无:修真學異構象形表意漢字。段玉裁《說文解字註》:“蓋其義謂上通元始,故其字形亦用元篆,上母於一”。王筠《說文句讀》:“此說字形也。元在二之下,无之一豎撇通於二之上,故雲然”。无即道之象意,此乃全篇用“无”而不用“無”的原因。但古文“无”與“無”通假近義。故應靈活把握。
句義:下德狀態,德“一”已經樸散爲五,德的完整性已經喪失,爲防止繼續丟失而修德,所以不言其有德。
③攘臂: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修真學之義的“上禮”屬“心修無極”此則爲“鬧處煉心”,大隱隱於市而修心。
乃:通行本作“扔”。乃,出詞很難。語氣出口困難的樣子。??
段義:上仁是先天本性的善,是自然的流露;上義則屬於後天意識行爲,需教化並自覺遵從才能恪守。上禮同樣屬於後天智識系統的教化,如果沒有上仁上義的支撐和信德的基礎,就很難維持,需要振臂疾呼,即使如此也難長期守住。修真學理法中認爲,人體性命雙重結構兩大系統中的德“一”,在肉體內是完全樸散開來分佈於五臟之中,極爲容易流失。在性體系統中同樣如此。掌握這種德性品格與能量的散失規律,是逆修復興德而歸道的前提。
④泊:不厚也。有淺淡之義,亦通“薄”。通行本作“薄”。後句同。??首:通行本作“始”。首,既含“始”義,同時在性命之學中,心爲神臟,腦爲神腑。首含腦義,司意識,用腦不用心則愚。心主禮德火明,禮德失則陰意擅主腦中意識。故用“首”不用“始”較妥。
⑤愚:《說文》:“从心从禺。禺,猴屬,獸之愚者。”愚與智相反義。仁義禮信智中,因失仁失義失禮而信泊,無法承載和養育“智”,陰水獨盛,陽水匱乏,故看似智卻是愚智。
段義:人類在失道以後,必然按照失德、失仁、失義、失禮不同社會階段下滑,隨著忠信的嚴重喪失,仁義禮智失去信德之土的承載,亂象頻生,也就進入最後的愚智時代。
⑥居:《說文》:“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俗居从足。”金文字形,象人曲脛蹲踞形。居住,處於,當,占等義。尸,《說文》:“陳也,象臥之形”。古文中尸不僅有屍(今簡體同尸)體之義,亦有神像、神主之義;古時祭禮中亦指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通行本作“處”。
⑦皮:甲本殘缺,乙本爲“皮”,似保留著甲本的修真學用字特點。通行本作“彼”,“皮”更接近原意的膚淺、表面、淺薄。??
段義:所以有志於身國德道復興的人,要把握住信德厚實之土,建立道德信仰信念,尊道貴德,忠信不惑;把握住智德陽水,棄陰水的愚,才有復興德道的希望。
?
〖註音〗
攘:rǎng音壤;乃:nǎi音奶;泊:bó?音伯;愚:yú?音娛。
?
【繁簡對照】
論(论),爲(为),義(义),禮(礼),應(应),後(后),亂(乱),識(识),華(华),實(实);書(书),無(无)。
?
第二章?得一(39)
?
昔之得一者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霝,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②。其至之也③。
謂天毋已清將恐裂④,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浴毋已盈將恐竭,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⑤。
故必貴而以賤爲本,必高矣而以下爲基。
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⑥。此其賤之爲本欤?非也⑦!
故致數與无與⑧,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⑨。
?
①一:表象爲最小之數,實質則爲最大之數,“零”與“一”是十百千萬之父母。道“无”的“○”,虛無一炁“⊙”的德,是萬物之根本。“一”是德的“數”喻,最近於道。古代大一、天一、太一的“一”皆指德。
句義: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