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盆底康复流程解读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产后盆底康复流程解读;第一部分:产后盆底康复意义及基本原则 第二部分:康复评估——病史收集、盆底组织损伤及盆底 功能评估 第三部分:产后盆底康复措施及实施方案 ——2015年《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第一部分:产后盆底康复意义及基本原则 ;1.产后盆底康复概念 产后盆底康复是指综合运用有关康复治疗技术,恢复、改善或重建女性在妊娠和分娩过程受到不同程度损伤的盆底有关功能,预防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相关疾病。;2.产后???底康复主要手段 产后妇女处于特殊的生理时期,产后妇女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防治不适宜采取药物及手术等干预手段。因此,本康复流程重点推荐以盆底肌锻炼及借助物理因子提高盆底功能的运动疗法和物理因子疗法作为产后康复措施。;3.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防治背景资料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 是指盆底组织因损伤、衰老等病因造成盆底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改变,最终导致相应器官功能障碍系列疾患。其临床表现为 尿失禁等下尿路症状 盆腔器官脱垂 粪失禁等下消化道症状 性功能障碍 盆腔疼痛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影响妇女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3.1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病率为25% 包括17.1%的尿失禁 9.4%的粪失禁 2.9%的盆腔器官脱垂 且其发生率自2005—2010年无显著变化 ——美国对7924例非孕期妇女的体检和调查 POP-Q系统评定阴道壁膨出发生率 0度24%,1度38%,2度35%,3度2%。 ——Swift等对1004例18~83岁的妇女每年进行的常规妇科体检 成年妇女总体尿失禁发病率为30.9% 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 年龄、阴道分娩等是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琳等对全国范围内19024例成年女性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3.2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与妊娠、分娩密切相关 妊娠和分娩是FPDF的独立危险因素。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初始发病时间在分娩后12个月内(40.69%) 经MRI检查证实,20%初产妇在阴道分娩后有提肛肌病变,阴道分娩后9~12个月的横断面研究显示,这些病变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密切相关。 经超声检查,阴道分娩后2~6个月同样的肛提肌病变出现在36%的初产妇中。 阴道分娩导致不可逆的损伤并由于年龄增加和再次分娩而逐渐加重,最终盆底功能受损。临床上以盆腔器官膨出及SUI为主。;3.3产后盆底康复的重要意义 产后盆底康复训练能促进妊娠和分娩过程损伤的神经和肌肉得到恢复,从而改善远期盆底状况,降低因解剖结构改变和年龄增长发生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机会。 研究表明,孕期盆底训练可以降低初产妇产后3个月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产后康复治疗明显降低产后6~12个月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 妊娠和分娩过程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产后恰好是预防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特殊有利时机。;4.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防治有关指南的建议 欧洲泌尿学会(EAU) 1级证据:SUI和混合性尿失禁的妇女,盆底肌肉锻炼对于改善尿失禁症状和生活质量方面优于未治疗者。 A级证据:盆底肌肉锻炼作为一线治疗方案治疗慢性盆腔痛。 A级证据:对于有盆底肌肉过度活跃的慢性盆腔痛患者,生物反馈治疗建议作为盆底肌锻炼的辅助手段。

文档评论(0)

132****570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04323331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