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药学的观点评价血凝酶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血凝酶的临床药理(五) 注射用血凝酶对血小板数量的影响 组别 n 家兔血小板数量(109/L) 给药前 给药后1小时 给药后3小时 空白对照组 8 693.83±96.73 610.40±114.64 695.40±116.55 巴 曲 亭 0.05ku /kg 8 657.40±83.37 622.20±108.82 608.50±79.97 0.1 ku /kg 8 661.80±164.71 659.40±98.21 663.30±114.03 0.2 ku /kg 8 696.00±175.01 651.40±203.10 683.80±116.96 立止血0.1 ku/kg 8 687.40±190.57 656.80±140.92 610.80±91.32 血凝酶的临床药理(六) 血凝酶毒理研究 对小鼠进行急性毒性试验未能测出LD50。给血凝酶的最大浓度40ku/kg,最大给药容积为0.44ml/只 ,相当人体剂量的倍数2000 ,给药后小鼠活动减少,或闭目思睡状,10—15分钟逐渐恢复正常活动,连续观察7日,小鼠活动、饮食、毛色光泽均恢复正常。 用灵长类动物黄狒狒作亚急性或慢性毒性试验,每天每公斤体重静脉注射0.03、0.3、3ku,共三个月试验,一切正常,对尿常规、血常规及血液生化的检查,均未见有任何变化。说明血凝酶制剂亚急性或慢性毒性也非常小。 血凝酶的临床药理(七) 血凝酶药代动力学 血液中的血凝酶能与血浆α2-巨球蛋白结合成无活性的复合物,迅速从血液循环中清除而被肝、脾、肾中的单核巨嗜细胞系统摄取、代谢,其代谢产物由肾脏排泄,3-4天后全部消除。动物实验(狗)表明巴曲亭的半衰期3-10小时,无蓄积作用(中国药房 1996,7:137-138)。 ???? 巴曲亭在体内的起效和作用维持时间取决于给药途径。 ? 给药途径 起效时间 峰值出现时间 峰值维持时间 作用消失时间 静脉注射 5-10min 20-30min 2h 24h 肌肉注射 20-30min 45min 24h 36-72h 从药学的观点评价血凝酶 蛇毒类凝血酶(SVTLEs)(一) 蛇毒中除含有神经毒性多肽生物活性物质和蛋白质外,蛇毒尚含有多种影响凝血过程蛋白水解酶。这些蛋白水解酶参与体外凝血,存在于多种蛇毒中,本质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是一种结构至少部分与凝血酶相似的多功能蛋白酶。在凝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凝血与抗栓),故被命名为蛇毒类凝血酶。 蛇毒类凝血酶(二) 现有40余种类凝血酶被分离与鉴定 具有相同活性部位序列模序 ﹡ 57位组氨酸 ﹡ 102位天东氨酸 ﹡ 195位丝氨酸 与蛇毒类凝血酶相对应的哺乳动物的相似物为胰蛋白酶。 影响止血过程的多个环节 ﹡凝血因子活化 ﹡血小板聚集的诱导 ﹡与神经以及补体系统功能相关 蛇毒类凝血酶(三) 主要来源于响尾蛇亚科 分布于下列科属 ﹡蝮蛇属 ﹡响尾蛇属 ﹡黄颌蝮蛇属 ﹡具窍蝮蛇属 ﹡叶林蝮蛇属 ﹡亚洲腹属 蛇毒类凝血酶(四) 对凝血过程的影响(一) 体外具有与凝血酶类似活性-使血液凝固,所以称之为类凝血酶(Thrombin-Like Enzeme简称TLE)。 机制:催化纤维蛋白原分子特定部位Arg-Gly的裂介释放出血纤肽导致纤维蛋白单位首尾聚合物而凝固。 蛇毒类凝血酶(五) 对凝血过程的影响(二) 体内表现为抗凝作用 机制:体内不激活凝血因子ⅩⅢ可不通过体内各种凝血因子,直接使纤维蛋白原凝聚,生成纤维蛋白凝块,不产生侧链交联,易被网状内皮系统或正常纤溶作用清除,故表现为抗凝作用。 蛇毒类凝血酶(六) 对凝血过程的影响(三) 由于蛇毒类凝血酶对凝血过程作用多样性,故根据蛇毒类凝血酶特性,分为下列二大类: 作用 ﹡促凝作用 ﹡抗凝、溶栓作用 分类 ﹡血凝酶-巴曲酶 ﹡降纤、溶血作用类凝血酶 巴 曲 酶 分 类 1936年奥地利学者Klobusitzky和Konig首次从巴西矛头蝮蛇酶(Bothropsatnox)分离得到一种具有促凝特性的类凝血酶,先命名为凝酶,后由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巴曲酶(Batroxobin)。 国际

文档评论(0)

132****570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04323331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