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髓核与纤维化交界处有一个移行区,在此区两种成分的纤维逐渐交织,故在此区区别两种成分较困难。 轴向应力时椎间盘的压缩状态 作为运动节段的轴点,当纤维环同时承受压力、张力、和旋转力时,髓核像一个可变形的轴承。例如,当一个人弯腰从地面拣起一个物体时,椎间盘要同时承受多种外力,在此屈曲和旋转活动过程中,椎间盘的凹侧压缩,凸侧伸展,因此,压缩侧的髓核膨出,纤维环向外扩张;伸展侧的髓核在垂直面上变平,该侧的纤维环被拉紧,此外,随着脊柱的旋转运动,纤维环同时还承受着扭转应力。 总之,正常的椎间盘是一个复杂的解剖结构,并具有复杂的生物力学功能,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可以导致明显的运动节段的功能变化。 屈曲应力时椎间盘的轴心运动状态 椎 体 脊柱椎体的宽度、高度和前后径从头端到尾端逐渐增大,以适应从上到下逐渐增大的压力。身体 80% 的轴向负荷力由脊柱的前柱 - 椎体及椎间盘负载。 压力经间盘通过椎体的终板传导至椎体,传导的途径有两条:外层皮质骨承载已一部分压力,大部分压力集中在松质骨。松质骨受压时可以明显变形,而当压力去除后又恢复原来的形态。 C3 与最底部的 L5 椎体形态之比较 加载压力和去除压力时椎体的变形和复形 椎体的终板表面是凹陷的,在接近皮质边缘处较厚,中央处较薄。终板有两层:外层软骨层和内层骨层,它是椎间盘和椎体的交界区。软骨层是多孔层,营养从骨层通过软骨层表面渗透到椎间盘,因此,终板的退变将影响椎间盘的营养而最终影响运动节段的功能。 椎间盘营养从终板渗透而来。 松质骨 软骨层 营养渗透 骨性终板 - 小 关 节 小关节为滑膜关节,位于脊柱的后柱,它们承受脊柱应力的 20%,其表面覆盖透明软骨。该关节有较强的结缔组织关节囊,其中含有滑液,这些关节如果出现滑膜炎则会引起腰痛。 小关节在脊柱的稳定性上起着重要作用,其解剖位置和方向影响着不同区域脊柱的活动度。小关节的退变或损伤可导致运动阶段的功能异常。 颈椎小关节的方向是冠状面的,它对于屈曲、侧弯及旋转没有限制,对伸展略有限制,因此颈椎的活动范围较大。 腰椎的关节面是矢状位的,它限制旋转的范围,但不限制伸屈和侧弯活动. 正常颈椎的小关节(无关节囊) 正常腰椎的小关节 上关节突 下关节突 关节囊 小关节 韧 带 腰椎的韧带结构 : 前纵韧带 后纵韧带 黄 韧 带 关节囊韧带 横突间韧带 棘间韧带 棘上韧带 脊柱的解剖与生物力学特点 脊柱韧带附着在骨骼上的多功能结构,它既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又保持脊柱的正常活动,更重要的是,脊柱韧带保护脊柱及其神经结构避免过度活动的损伤,它们有多层、单一方向的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构成。韧带不能抗压力,在承受压力时韧带变皱褶,但它可以抗张力,以免运动阶段活动过度而超过其生理范围。 韧 带 脊柱的生物力学幻灯--胡中6.27 人体脊柱实质上是一个通过: 杠杆 运动轴 操纵的力学复合体结构 致动体 限制体 这个力学复合体不仅柔韧性好、运动范围广,而且非常坚固稳定。 ??作为一个力学结构,脊柱有以下特点: 脊柱矢状面的正常曲度使得脊柱灵活运动、承载轴向负荷的同时维持相应的强度及站立姿势的稳定性。 矢状面曲度的改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脊柱的力学行为。 ?? 椎体承载躯干及上肢主要的轴向负荷,椎体所须承载的重量从头端到尾端逐渐增加,椎体本身也逐渐增大。 脊柱后方的肌肉群产生“张力作用”,用来维持直立姿势及保持人体矢状面和冠状面的平衡,这些肌肉群被称为“张力带”。 任何前柱或后柱的破坏及疾病均可打破脊柱在骨盆及髋关节上的平衡,导致后方肌肉群的疲劳和疼痛。同样后方肌肉群的损伤及疾患也可使脊柱失去矢状面的平衡。 ?? 椎体组成脊柱的前柱,承载 80% 的轴向负荷(体重)。后方结构(主要是关节突关节)组成脊柱后柱,向下肢传递 20% 的轴向负荷 . 脊柱平衡的概念 正常脊柱在骨盆和股骨头上保持平衡时,仅需要肌肉最少量的做功以维持直立姿势 。 多数脊柱疾患可影响脊柱矢状面的平衡,从而增加脊柱肌肉负荷,产生肌肉疲劳和背痛。 怀孕使身体重心前移,腰椎前凸增加以维持脊柱平衡 。 人体重心前移可增加脊柱后方肌肉负荷,是导致矢状面失衡的 主要原因。 通常在前柱缺损而失去结构上的支撑时发生脊柱矢状面的失衡。 例如: 椎体肿瘤或骨折破坏椎体结构完整性,使得椎体塌陷导致病变节段上方的脊柱过度后凸。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特种作业操作证 制冷与空调运行操作作业 实操培训.pdf VIP
- CL01实验室内审检查记录表.pdf VIP
- 幼儿园:实习心得.docx VIP
- (高清版)DB52∕T 895-2014 混凝土砌块用轻质配砖.pdf VIP
- BS EN 10025-6-2004第6部分:技术交付条件用于高屈服强度的扁平产品淬火和结构钢回火的条件.pdf VIP
- 2025法律职业伦理历年试题及答案.doc VIP
- 《房颤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解读PPT课件.pptx VIP
- 40篇短文搞定高考英语3500单词(回顾巩固用).pdf VIP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pdf VIP
- 2025 公司招聘简章(模板).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