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专用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阅读专题六说明文阅读试题部分.ppt

安徽专用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阅读专题六说明文阅读试题部分.ppt

  1. 1、本文档共2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向太平洋,所以北京冬季多西北风。由于全球变暖,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暖冬的增多,减小 了冬季海洋和亚欧大陆的温差,因此空气的流动也就不如之前快,风速也相应减小了。 ⑧从冬半年强冷空气和寒潮次数的年代变化来看,60至70年代的寒潮和强冷空气相对较多,80 年代明显减少,90年代以后又稍有增多;对应风速变化来看,60至70年代北京平均风速较大,80 年代明显减小,90年代又有所增大。如此看来,北京的风速变化还是自然因素起了主要作用。 除了全球变暖,城市化发展增加了地面附近的摩擦作用,高大的城市群会产生绕流阻力,也使得 风速可能会减弱。 (有删改) 1.文章标题“挡住风吹雾霾?树不背这‘锅’!”有什么特点?用这个标题有什么好处?(4分) 2.阅读全文,说说选文主要是围绕什么问题,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说明的。(4分) 3.从文中看,近几年北京地区风速减弱的原因是什么?(4分) 4.举例说说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4分) 二、 1.答案 文章的标题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和感叹号(感叹句),强调了树没有加重雾霾,引发 人们的思考,起到吸引和震撼读者的作用。 解析 这个标题比较新颖,在修辞上运用了设问的手法,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在句式上用的是感 叹句,能给人以震撼,能够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答案 主要围绕“风速减弱的原因”这一问题,从“三北”防护林和内蒙古风电场并不影 响北京地区风速,以及从气候条件看大风越来越少的原因两个方面来进行说明的。 解析 细读文章,不难发现,本文主要是围绕“风速减弱的原因”这一问题来解说的。第①— ⑤段说明的是“三北”防护林和内蒙古风电场并不影响北京地区风速,第⑥—⑧段说明的是 大风越来越少的原因。 3.答案 ①由于全球变暖,冬季冷空气来得不那么频繁了,强度也不够;②暖冬的增多,减小了冬 季海洋和亚欧大陆的温差,空气的流动也就不如之前快,风速也相应减小了;③城市化发展增加 了地面附近的摩擦作用,高大的城市群产生绕流阻力,也使得风速减弱。 解析 首先从文中找到题干所说的问题的对应点,即第⑥段“可近几年确实感觉大风越来越 少了呀”,然后结合第⑥—⑧段的内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即可。 4.答案 (示例1)列数字。如第③段,用具体数字,准确说明了“三北”防护林不但没有加重雾 霾,反而对雾霾有清除作用。 (示例2)作诠释。如第④段,具体说明了内蒙古和张家口地区的风电场不会对北京地区风速产 生显著影响的原因。 解析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 画图表等。分析说明方法后,要根据文章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 三、(2018滁州天长一模,5—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8分) 丝路“糖史” ①中国人食用及制作蔗糖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发展历程同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都有 着密切的关系。 ②甘蔗原产热带,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就已开始种植及 食用甘蔗,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生啖或榨取“柘(zhè)浆”直接饮用。后来,人们也尝试对蔗浆粗 加工,即以曝晒煎煮去掉蔗浆中的部分水分,制成浓度较高的“蔗饧”。“蔗饧”乃是一种稠 厚的糖浆,若是进一步冷凝,可以固结为赤褐色的糖块,因其形色似石,味甜如蜜,得名“石 蜜”。不过,这种粗制糖块水分含量大,极易溶解,不易运输。而在不产甘蔗的北方,人们要想 品尝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和西域胡商。他们带来的“西极 石蜜”产于西域,因经过高超的脱水处理而呈干燥的饼块状,不但易携带,易储存,而且滋味品 质都优于南方粗制的蔗饧。 ③公元661年,唐高宗命人从印度请来10位制糖专家,利用印度的“竹甑(zèng)法”制出了颜色 较浅的精沙粒糖“煞割令”。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华神州落地生根,而印度的制糖技术也在 新的环境、新的理念下获得富有想象力的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蔗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 用奠定了基础。 ④北宋时期,四川一带的匠人凭借“窨制法”,造出了一种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结晶糖 霜。苏轼有诗云“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黄庭坚也以“我舌犹能及鼻尖”的俏皮诗句,极 言糖霜的美味。 ⑤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制作技术的推广,糖霜在满足南方本地用糖 需求的同时尚有富余。于是,产于南方的糖霜不但乘船北上,而且也漂洋过海,向南销往占城、 真腊、三佛齐、单马令等南洋国家,甚至到达波斯、罗马等地。“中国糖”由此开始在世界 舞台崭露头角。 ⑥元朝崛起后,中外文化交流达到新的高峰。一些阿拉伯制糖人来到中国,将他们较为先进的 “树灰炼糖法”传授给了福州糖工,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白糖的质量。《马可·波罗游记》中提 到,福州人能大量炼制“非常白的糖”。这种大规模、高效率的白糖生产,对于提升中国糖

文档评论(0)

xiaohuer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