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塔序列综合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解: 求取CES:(以A为例) 该分离点下全系统的容易分离系数 一、由M1、M2,采用常规蒸馏;由于轻组分沸点低,为减轻冷冻负荷,采用加压下冷冻 二、D1、S1未用 三、S2,组分D、E 间难分离,这是因为其间组分相对挥发度最小,α=1.25,故放在最后分离 四、由C1,组分E 含量大(0.35),似应先分离出去,但因S2优于C1,所以E 不宜先分离出去 五、由C2,倾向于50/50分离,加上再考虑CES值,则ABC/DE,即C、D 间为分离点较宜,此时为0.45/0.55分离,CES=114.5为最大 六、现考虑A、B、C 的分离方案选择,需要比较各分离点的CES值 最优分离序列 8.5 相对费用函数法 1997年北京化工大学施宝昌等提出 该方法是在有序探试法的基础上,用非线性函数F 代替了线性函数分离容易度系数CES。 使用“通用精馏模拟软件包”,经过大量的模拟计算和曲线拟合,得到相对费用函数F f = min(D/W, W/D) D ──塔顶摩尔流率 W ──塔釜摩尔流率 ΔT ──两分离组分沸点差 例 由丙烷、异丁烷、正丁烷、异戊烷、正戊烷五个组分组成的轻烃混合物进料,其加料流量q为 907.2kmol/h,各组分的常压沸点和摩尔分数,各相邻组分的ΔT,各切割点上的f和F值列于下表 解: 由相对费用函数F值判别,C、D之间的F 值最小,所以首先应从C、D 间分割。即ABC/DE ABC为三组问题,按同样的方法判别最低费用切割点为在A、B 间切割,即A/BC 对于BC和DE的分离问题,不必再进行计算,即B/C和D/E BC DE ABC D B C E A ABCDE 最优分离流程 8.6 分离序列综合过程的评价 过程综合问题中的三个主要问题: 过程综合问题的描述方法。描述方法应包括所有的方案,自动弃去根本不合理的方案,并且还可以直接求解过程综合问题 过程综合问题的评价方法。“有效评价”,就是要有一定的速度和一定的精确性 过程综合问题的决策方法。不用列举全部方案就能很快找到较好的方案 三种方法的比较 从理论上说,动态规划的计算结果可靠性最高,但其计算工作量十分庞大,工作效率很低; 分离度系数法计算过程简单,但往往偏离最佳效果; 相对费用函数法,保持了计算过程简单,而结果相对比较精确的优点。 E 0.9493 BCDE 1.6920 DE BC B C A ABCDE D 0.5715 0.9443 动态规划法 $ = 4.1571 B C 0.2613 1.6920 DE ABC D E A ABCDE 1.1490 1.1980 分离度系数法 $ = 4.3003 0.9493 DE ABC BC D B C E A ABCDE 1.1490 0.3953 1.6920 相对费用法 $ = 4.1856 动态规划法 $ = 4.1571 ×105 分离度系数法 $ = 4.3003 ×105 相对费用法 $ = 4.1856 ×105 动态规划法最佳,相对费用法其次,而分离度系数法最差 动态规划法与相对费用法相差0.0285×105 美元,占总费用的0.685%。动态规划法与分离度系数法差0.1432×105美元,占总费用的3.44% 相对费用法具有较快的综合速度,并兼有较好的准确性 但任何一种方法的建立均有一定条件的简化,因此限制了其结果的正确性。在实际应用时,应适当保留若干个次优或较优的塔序,经过详细计算的比较后再作取舍 8.7 调优法 利用动态规划法、探试法可以综合出较好的初始流程 在初始流程的基础上,要进一步考虑塔序列中每一个塔顶操作参数,尤其是操作压力的确定,以及换热网络的匹配,甚至部分地考虑其它替代的分离方案 在此过程中经常使用直觉调优法,使开发的分离流程进一步具有实用价值 以下内容不要求 所谓调优法,就是按照一定的调优规则和策略对某一初始分离序列,进行逐步改进而搜索最优分离序列的一种方法 建立初始分离序列 确定调优规则 制定调优策略 例:对第三步决策过程(K=2,N=3) 则: 对于不同的节点(状态)则有 V1(Ⅴ)=V1(Ⅶ)=C22 V1(Ⅵ)=V1(Ⅷ)=C23 对第二步决策过程(K=1,N=3) 第一步决策 第二步决策 第三步决策 Ⅸ Ⅳ Ⅲ Ⅰ Ⅱ Ⅴ Ⅵ Ⅷ Ⅻ Ⅺ Ⅹ ⅩⅢ C23 C42 C41 C43 C31 C32 C21 C22 C23 C22 C21 C33 C34 0 A∧B∧C∧D A∧B∧C∧D A∧B∧C∧D A∧B∧C∧D A∧B∧C∧D A B∧C∧D A∧B C∧D A∧B∧C D A∧B C∧D A∧B∧C D A∧B C D A B∧C D A B

文档评论(0)

159****960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