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音乐教学中的理性与感性.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试论音乐教学中的理性与感性   摘要:文章分析了理性与感性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及其有机融合的应用,从而打造更为有效的,更贴近音乐学科本位的音乐课堂教学。首先从音乐学科的本质出发,分析了理性与感性根植于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理念,也源于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规律。第二方面论述了在现实音乐教学中感性与理性的作用及意义,并具体论述了教学过程中的实际运用和操作。感性理念对于音乐学科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与作用,文章较为侧重的论述了感性理念,及感性与理性高度有机融合的教学运用。   关键词:理性;感性;三维教学目标;有效教学   教学是非常的理性,音乐又是如此的感性。我们该如何认识、理解理性与感性在音乐教学中的角色,如何使用好平衡好两者,科学的实施音乐课堂教学?   这里提出的理性与感性有别于平常所认识的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这里的理性更多的指向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呈现方式等,而感性也不仅仅只是感性认识,其更包含了情感、情趣、态度与价值观等。   理性与感性根植于三维教学目标   音乐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设为三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对这三块教学目标的认识,不可以进行机械的分割,应将其视作一个整体的三个维度来看待,所以称其为三维教学目标。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正是基于理性与感性对于音乐学科性质的全新认识与理解,同时也从不同侧面呈现了音乐教学对理性与感性的要求。   在现实音乐教学目标设计中,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与模式的影响,易于形成思维定势,往往重理性而欠缺对感性应有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分析一下音乐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设定,我们发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置于目标的首位。这是由音乐课程的性质和价值决定的,也是极为科学的目标设定。音乐艺术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的这种感性本质决定了教学目标中感性不可或缺,也决定了音乐教学终极目标是追求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审美情趣。   这种基于音乐课程自身特质和要素设定的感性目标追求,同样切合青少年学习音乐的认知规律。青少年学习音乐的认知规律一直是感性胜于理性,他们对音乐课的评价也更多基于自身感性的喜好。对于符合他们口味的,感兴趣的音乐,他们积极配合喜形于色,对于不感兴趣的甚至讨厌的,就用“捣乱”来干扰,或者用“睡觉”“看其他书”来消极对抗。   前些年曾有学者发现一个“怪现象”,绝大多数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经过这些年的课程改革及新课程标准的有序推进,这种现象虽有所改观,但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类似现象。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教师对三维教学目标的感性层面认识比较模糊,理解的不够彻底和深刻。   感性与理性立体呈现的教学过程   理性是教学的起点,感性却是音乐教育的终点。失去理性理念的教学就不成为教学,而失去感性的音乐教学就失去了音乐教学所追寻的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所有的乐谱、音乐知识将是一堆毫无意义的符号与抽象概念。   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直接的音乐表现——歌唱、器乐训练、创作等活动,还是间接的音乐表现——音乐欣赏,以及音乐基本知识、技能训练等,都有很强的理性层面的认知和实践,也有一定的感性层面。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鉴赏、创作、评价,具有很强的感性层面,也需要一定的理性作支撑。现实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将理性与感性生硬割裂的音乐课堂教学。   如一节高中欣赏课《汉族民歌》:首先认识什么是汉族民歌?概念定义、体裁分类、题材分类、地理分布,大屏幕上一大板一大板的冷冰冰的文字讲解过去。接着讲山歌,总结山歌的特点,用表格来呈现。课后的评课交流中我提到,要重视音乐学科的感性特征,让学生在音响中去寻找发现山歌的特点,用听觉、用演唱的方式去体验触摸民歌鲜活的生命。可惜大多数老师的教学理念实在是令人不敢苟同,他们认为高中生逻辑思维强,教学要理性高于感性;那一大板一大板的概念总结,是顺应教学改革发展的潮流,不断增大课堂容量,高中的音乐课就应该有“深度”。真不知道学生上这样的音乐课是何感受,有没有感受到“音乐”,如果让学生来评价,学生会给出怎样的评语。   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教师将她所理解的音乐用画面在多媒体上一幅又一幅的呈现。这种理论支撑是:形象生动,符合小朋友的认知规律。这种看似感性的教学方法,实际是非理性也非感性的,是违背音乐作为听觉艺术最基本特征的做法。   我们正常所了解的感性认识,仅属于对事物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表层认识,而理性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当学生歌唱、演奏、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是,感受到音乐给人的愉悦,但这仅仅是一种表象,只有经过理性的分析、指导,学生才能进一步理解到这是由音乐节奏、音程、速度和力度的变化,以及和声织体的伴奏、配器等多种音乐表现手段的运用,才会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