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儿科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Page ? * 目录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护理诊断 护理措施 定义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Neonatal cold injury syndrome)简称新生儿冷伤,亦称新生儿硬肿症。是由于寒冷和(或)多种疾病所致,主要表现为低体温和皮肤硬肿,重症可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早产儿多见。 定义 寒冷、早产和窒息为主要病因。 1.新生儿体温调节与皮下脂肪组成特点: 体温调节中枢不成熟; 皮肤表面积相对较大,血流丰富,易于失热; 能量贮备少,产热不足,尤以早产儿为明显; 以棕色脂肪产热为主,缺乏寒战等物理产热方式; 皮下脂肪组织的饱和脂肪酸比不饱和脂肪酸多,熔点高,受寒时易硬化,出现硬肿症。 2.寒冷损伤:低体温和低温导致缺氧、能量代谢紊乱和代酸,严重时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坏。 3.其他:新生儿感染、早产、颅内出血和红细胞增多症等时也易发生硬肿症。 病因和发病机制 皮肤血管痉挛收缩,血流缓慢瘀滞 熔点高 皮下脂肪凝固 皮肤硬 体温低下 缺氧、酸中毒 组织缺氧 浮肿 棕色脂肪 产热不足 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体表面积相对大寒冷、摄入不足感染、窒息缺氧 新生儿脂肪的饱 和脂肪酸含量高 微循环障碍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容量减少 DIC 休克 全身多器官衰竭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主要发生在寒冷季节或重症感染时,多于生后1周内发病。低体温和皮肤硬肿是本病的主要表现。 1.一般表现 反应低下吮乳差或拒乳、哭声低弱或不哭,活动减少,心率减慢,也可出现呼吸暂停等。 2.低体温 新生儿低体温指体温<35℃。轻度为30~35℃,重度<30℃,可出现四肢甚或全身冰冷。 3.皮肤硬肿 橡皮样感,呈暗红色或青紫色,伴水肿者有指压凹陷。硬肿常呈对称分布,其发生顺序依次为: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硬肿面积可按头颈部20%、双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部及腰骶部14%、臀部8%及双下肢26%计算。严重硬肿可妨碍关节活动,胸部受累可致呼吸困难。 临床表现 5.病情分度: 4.多器官功能损害 重症可出现休克、DIC、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肺出血等多器官功能衰竭。 临床表现 1.体温过低:与体温调节功能低下、寒冷、早产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吸吮无力、热量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皮肤粘膜屏障功能低下有关。 4.皮肤完整性受损:与皮肤硬肿、水肿有关。 5.潜在并发症:肺出血、DIC。 6.知识缺乏(家长):缺乏保暖和育儿知识。 护理诊断 1.复温 目的是在体内产热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提高环境温度以恢复和保持正常体温。最宜采用暖箱,若无条件可采用温水浴、热水袋、电热毯或母亲怀抱等方式复温,但要防止烫伤。 (1)若肛温>30℃,TA–R≥0,将患儿置于已预热至中性温度的暖箱中, 一般在6-12小时内可恢复正常体温。(2)当肛温<30℃时,多数患儿TA–R<0,肛温<30℃,一般均应将患儿置于箱温比肛温高1-2℃的暖箱中进行外加温。每小时提高箱温0.5-1℃(箱温不超过34℃),在12-24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然后根据患儿体温调整暖箱温度。在肛温>30℃,TA–R<0时,仍提示棕色脂肪不产热,故此时也应采用外加温使体温回升。 护理措施 2.合理喂养 轻者能吸吮者可经口喂养;吸吮无力者可滴管、鼻饲或静脉营养保证能量供给。 护理措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