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田制以前田制发展的特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四:制度與政治演變 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四:制度與政治演變 PAGE 12 北魏至唐中葉期間均田制的發展與政治興衰的關係 北魏至唐中葉期間均田制的發展與政治興衰的關係 PAGE 13 學習重心:北魏至唐中葉期間均田制的發展與政治興衰的關係 建議分析內容:北朝均田制的產生。 建議分析內容: 北朝均田制的產生。 隋唐均田制與政治興衰。 探討問題建議: 北魏為何實施均田制? 為何均田制最終在唐代失敗? 探討問題建議(1):北魏為何實施均田制? 北魏太祖拓跋珪(統治年間386-409)發展農耕經濟的策略 《魏書?食貨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平定中原,承接下國家喪亂的種種弊端,當時北方出現大分裂,後秦、後涼等十國相繼建立,戰亂不斷發生,農民無法種地。朝廷政事雖多,但經營謀劃的第一件大事是把解決人民的吃飯問題作為根本,派遣東平公拓跋儀組織開墾河套以北的荒蕪地區,把從五原到稒陽寨以外的大片土地作為屯田區。」 資料來源:柯美成編:《理財通鑒-歷代食貨志全譯》(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年),頁110。 王仲犖對發展農業經濟的解釋: 「因為拓跋氏在鮮卑族中是比較落後於其他部落的一支,他們到了拓跋珪建國以前,還過著遊牧的生活,他們作戰的行伍,也還以部落組織方法為根據,即凡是有著血親關係的人,總是並肩作戰。所以拓跋氏於道武帝時代開始在塞上定居劃分新土地,亦即每一個部落佔有一塊一定的土地定居下來。後來史官修史時,為了比附古制與漢族固有的制度起見,就把這種『分土定居』稱為『屯田』,以比附漢魏的屯田。」 參考: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頁512。 北魏太祖拓跋珪(統治年間386-409)實施「計口授田」制度: 「起初,太祖登國六年(391),大破匈奴獨孤部酋長衛辰,虜獲其珍寶、畜產,其中有名馬三十餘匹,牛羊四百餘萬頭,從而逐漸增加了國家財用。攻克後燕國都城中山後,又分別將其官吏、民眾及鮮卑慕容氏部民、工匠、女樂、技巧工、藝人等共十萬多家遷徙到平城以充實京師,並發給各家耕牛和『計口授田』(按家庭人口分給土地)。太祖天興初年(398),制定了京師及其他地區的行政區劃,規定東到代郡,西達善無,南至陰館,北止參合,作為京師管轄之區域。……魏太祖還親自耕種籍田,為百姓作出表率。」 資料來源:柯美成編:《理財通鑒-歷代食貨志全譯》(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年),頁110-111。 北魏世祖拓跋燾(統治年間424-452)擴展國有牧地: 「國有牧地和牲畜開始時應是氏族共有的財富,以後逐漸變為國有,實則上即是為國王及其政府所有。隨著軍事掠奪與強佔,國有牧地與牲畜在拓跋燾平夏國(431年)之後大規模地發展。國有牧場的牧人是甚麼人呢?我想是被政府的部落或其中的俘虜。」 參考: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缺出版地,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5年),頁210。 太和八年(484),孝文帝設立百官俸祿: 《魏書?食貨志》:「孝文帝太和八年(484),開始按古制頒行百官的俸祿,俸祿的標準按官品的高低而各有差別。此前,全國民戶按照每家資產多少分為九等來徵收租稅,每戶徵『調』帛二匹、絮二斤、絲一斤、粟二十石;另外〔每戶〕加收帛一匹二丈,送交到州庫,以供作『調』外的經費。至此,每戶增加徵收帛三匹,粟二石九斗,以作為各級官員的俸祿。」 資料來源:柯美成編:《理財通鑒-歷代食貨志全譯》(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年),頁114。 太和九年(485),孝文帝下詔平均分配田地給百姓: 均田法規定:「男子在十五歲以上,授露田(不栽樹的田,稱為露田」四十畝;婦人二十畝。那時在農耕技術方面,還施行休耕法。如採用二圃制的休耕法,男子授田八十畝,婦人四十畝;如採用三年輪種一次的休耕法,男子授田一百二十畝,婦人六十畝。一般規定,耕地和耕地連在一起,休耕地和休耕地連在一起。此外,男子給桑田二十畝,每家桑田之上,課種桑五十株,棗三株,榆三株;不適宜栽桑養蠶的地區,男子給麻田十畝,婦人五畝,另外男子還給田一畝,課種榆、棗。除了『桑田皆為世業,身終不還』,所有授予農民的土地,其人年老免課和身死時,土地要歸還國家。」 參考: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頁526 太和十年孝文帝頒佈詔書說: 《魏書?食貨志》:「本朝從開國以來,各州戶口、籍貫不實,豪強大族包藏蔭庇,許多民戶戶籍漏報,損害了國家,養肥了私人。……如今革舊從新,制定里黨之法,望各州牧郡守應以此告喻人民,使他們明了去煩就簡的意旨。」 資料來源:柯美成編:《理財通鑒-歷代食貨志全譯》(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年),頁117。 所謂「里黨之法」,是在太和十年由給事中李沖

文档评论(0)

jinzhu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