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20
第一章 中国文学的起源
中华民族是有着古老文明的民族。她的文明起源早,发展程度高,且一直都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同样,中国文学也是起源最早、发展最充分的民族文学。
从理论上说,早在文字产生以前,文学就已经产生了;因为随着语言的出现和发展,在对语言的形式美产生一定的认识时,文学就随之出现了!协调劳动节奏、描述生活情况、进行宗教祭祀等活动中稍有加工的语言,都可以说是最原始的口头文学。语言是在劳动中产生的,因此,从广义上说,文学也起源于劳动。具体说来,从现有文字材料分析,中国文学最直接的源头是远古歌谣和远古神话。
第一节 远古歌谣和远古神话
远古歌谣和远古神话都出现在原始氏族社会,它们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但由于文字尚未产生,所以未能完整保存下来,现存的远古歌谣散见于《周易》、《尚书》、《吕氏春秋》、《淮南子》、《礼记》、《史记》等古代典籍中,现存的远古神话则大部分保存在《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等典籍中。
在文学领域里,歌谣产生最早。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有韵的语言句子容易记诵,便于流传、保存。南朝梁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说:“虽虞夏以前,遗文不睹,禀气怀灵,理无或异。然则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认为自有生民即有歌谣,很有道理。
从现存的比较可靠的歌谣材料来看,远古歌谣大体上有两种题材:
一是反映当时的社会劳动生活的。如《吴越春秋》中记载的《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比较完整地描述了一次狩猎的情况:作弓的竹子断了,修理好了,石头(土)从弓弦上飞出去了,打中了猎物(肉)。节奏紧凑并押韵,语言构成了意象,是一首严格意义上的诗歌。这首歌谣相传产生于黄帝时代,不一定可信,但无疑比较原始,有学者认为这首歌谣是中国最早的诗歌。
《周易》中也保存了一些反映远古先民生活的原始歌谣,如:
屯如,儃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屯》六三)
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贲》六四)
这两首歌谣,应该都是反映原始社会抢婚习俗的。
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中孚》六三)
这是描写一场战斗后的情景,写出了战斗结束后各种人的心情和表现:有高兴得打鼓的,有累瘫了的,有因亲人战死而哭泣的,有轻松地唱歌的。场面描写简洁传神。
二是反映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的。先民在劳动和生活中,面对大自然的神秘,产生了原始宗教信仰,这种信仰促使他们不断地以歌舞进行娱神活动。《吕氏春秋·古乐篇》对此有过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尚书·尧典》也说:“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描述的都是先民敲打石磬之类的乐器,扮演各种野兽跳舞的情形。可惜的是,这些歌舞的歌词都已失传。在《礼记》中还保存了相传为伊耆氏的《蜡词》: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这应该是祭祀神灵时的祝词,通过食物和歌舞取悦神灵,并在娱神时以歌词或祝词向神灵表达自己的愿望。其他如《文心雕龙》中相传为舜的《祠田辞》、《史记》中淳于髡所转述的《田者祝》,形式和内容也与《蜡词》相同。
这两类歌谣,在表现形式上比较一致,都比较直白,直接描述场景或心愿,可以说是后来《诗经》中“赋”这种表现形式的源头。
值得注意的是,在远古歌谣中,已经出现了抒情的萌芽。如《吕氏春秋·音初篇》所记的《候人歌》:“候人兮猗。”通过歌谣出现前后情景的描述,抒发了涂山氏对大禹的情意。《吴越春秋》记载的《涂山之歌》将这种情感表白得更具体:
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之际,于玆则行。明矣哉!
这首歌谣虽经过了后人修改,但还保存了远古时代的一些特点,表现了远古的男女之情。
有些歌谣,在表现手法上开始创新,如上面的《涂山之歌》的开始两句“绥绥白狐,九尾庞庞”就类似于《诗经》中的“兴”。还有一些歌谣,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如《周易》中保存的一首:
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
这首歌谣以轻松俏皮的口吻描述了一个生活中的小场景,颇有情趣。但《周易》记下这首歌谣的目的却有比喻和象征意味,说明一味瞎闯就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
通过对远古歌谣的考察,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在《诗经》诞生之前,中国古代歌谣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体裁已经从二言初步过渡到了四言,表现手法也比较丰富,已经具备了“赋比兴”的雏形,为周代诗歌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远古神话是先民认识世界时的精神产品,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的,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它是自然界和原始社会生活在先民幻想中的反映,是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而形成的集体口头创作。它产生的时间比远古歌谣稍晚,从逻辑上说,人类会先填饱肚子再去留意世界。从语言的发展过程来说,先有简单的单字,再有复杂的句子,远古歌谣只需要两个字就可以表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