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蛔虫病等5项指南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pdf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蛔虫病等5项指南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蛔虫病(修订) (草案)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小儿蛔虫病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 周岁以下人群蛔虫病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儿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蛔虫病 ascariasis 蛔虫病是儿科常见的寄生虫疾病之一。临床以脐周疼痛,时作时止,饮食异常,大便下 虫,或粪便镜检有蛔虫卵为主要特征。 本病在西医学中也称为蛔虫病。 3 诊断 3.1 病史[1] 有呕吐、大便排出蛔虫史。 3.2 临床表现[1-4] 主要症状:脐周疼痛、反复发作,时作时止,便蛔,腹部按之有条索状物或团块,时有 聚散等。 伴随症状:食欲异常或嗜食异物,面色萎黄,面部有白斑,巩膜蓝斑,唇内粟状颗粒, 舌面斑点,指甲花斑,烦躁易怒,夜啼,吐蛔,睡中啮齿,荨麻疹,咬指甲,虫多时则出现 干咳、哮喘等。 并发症:蛔虫性肠梗阻、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肝囊肿、蛔虫性阑尾炎、蛔虫性腹膜炎、 胰腺炎、蛔虫性脑病等。 3.3 实验室检查[5-7] 粪便病原学检查: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或浓集法如加藤法、饱和盐水浮聚法可查到蛔虫 卵。 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达15%~30% 。蛔虫幼虫在体内移行期白细胞总数可增 高。 腹部X 线平片:对蛔虫性肠梗阻或穿孔性腹膜炎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B 超检查:典型表现为小肠腔内见平行高回声光带及“环靶征”。有胆道蛔虫症者,胆 总管或肝管以及胆囊内见虫体的光带回声图像。 3.4 鉴别诊断[1,4] 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阑尾炎,肠套叠,急性胆囊炎等。 1 4 辨证[1-4] 4.1 肠蛔虫证 脐腹疼痛、时作时止;胃脘嘈杂,不思饮食,或嗜异食,便下蛔虫,面色黄滞,严重者 腹部可扪及条索状物,形体消瘦,肚腹胀大;舌淡红,苔薄白或腻,脉弦。 4.2 蛔厥证 有肠蛔虫证表现,突发性右上腹部或剑突下绞痛,可暂缓,或腹痛持续,阵发加剧;痛 时弯腰屈背,辗转不宁,面色苍白,肢冷汗出,恶心,呕吐胆汁、蛔虫,可伴发热,甚或出 现黄疸;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4.3 虫瘕证 有肠蛔虫证表现,阵发性脐腹剧烈疼痛,痛位不定,呕吐频繁,或吐蛔虫,便秘,腹部 扪及质软、按揉可移动的包块;病情持续不缓解者,见腹硬,腹部压痛明显,肠鸣,无矢气; 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4.4 脾虚虫积证 腹中时痛,面色萎黄,体瘦腹大,饥不欲食,精神不振,烦躁不安,吐蛔,便蛔;舌淡, 苔薄,脉细弱。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以驱蛔杀虫为主,辅以调理脾胃之法。具体应用,当视患儿体质强弱区别 对待。体壮者,当先驱虫,后调脾胃;体弱者,驱虫扶正并举;体虚甚者,应先调理脾胃, 继而驱虫。如病情较重,腹痛剧烈,或出现蛔厥、虫瘕者,先予安蛔止痛,或安蛔、驱蛔并 用,以图缓解。本病腹痛,可配合外治、针灸等法。如并发症严重,经内科治疗不能缓解者, 应考虑手术治疗。 5.2 分证论治 5.2.1 肠蛔虫证 治法:驱蛔杀虫,调理脾胃。 [1] 主方:使君子散(《证治准绳·幼科》)加减。(推荐级别:D ) 常用药:使君子、芜荑、苦楝皮、槟榔、甘草、厚朴、川椒、青皮等。 加减:腹痛明显者,加川楝子、延胡索、木香;腹胀满,大便干者,加大黄 (后下)、 玄明粉(冲服);呕吐者,加竹茹、生姜。 5.2.2 蛔厥证 治法:安蛔定痛,配合驱蛔。 主方:乌梅丸(《伤寒论》)加减。(推荐级别:D )[1,8] 常用药:乌梅、细辛、花椒、黄连、黄柏、干姜、附子(先煎久煎)、桂枝、当归、党 参、延胡索、白芍等。 2 加减:初起腹部绞痛、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者,去黄连、黄柏,加木香、枳壳;便秘腹 胀者,加大黄(后下)、玄明粉(冲服)、枳实;湿

文档评论(0)

aena4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