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史名人故事两则
历史名人故事很多,下面为大家整理了毛泽东勤学故事和杨靖宇的故事,希望喜欢!
毛泽东十六岁时,父亲要送他到湘潭县城一家米店当学徒,指望儿子继承家业,发家致富。但是,此时的毛泽东的志向并不在于刚地和金钱,他的眼界也不仅局限于小小的韶山冲了。他要继续深造,将来去干大事业。恰在这时,毛泽东从表兄嘴里得知,湘乡县有一所新式学校,叫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在那里可以学到新的知识。毛泽东十分高兴,决心前去求学。为了说服父亲,毛泽东求助母亲,最后他和母亲邀请舅舅、表兄和同族长辈以及私塾老师来家劝说,终于使父亲改变了主意。1910年秋,十六岁的毛泽东自己背着行李,离开生他养他的故乡,徒步跋涉,到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临行前,毛泽东心潮翻滚,思绪万千,挥笔写了一首言志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气魄宏大;意蕴深刻,抒发了这个有志少年发愤图强的远大抱负和四海为家的广阔胸怀,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故乡韶山的美好感情和对父老乡亲们的一片赤诚。毛泽东把诗夹在父亲的账簿里,就挑着担子上路了。
掌灯时分,毛泽东挑着行李担子来到学校的大门口。他放下行李,轻轻叩响了大门上的铜环。看门人是一位老者。他斯斯文文地走出来,问明了毛泽东来意之后,非常遗憾地叹了口气,摇摇头摊开两手说:“孩子,你来晚了,入学考试已在两天前结束了。”
毛泽东急忙说:“老先生,请你帮个忙想个办法,我是湘潭的,为了投考,走了五十多里路,请你无论如何给想个办法。”
老先生答应回去禀报校长。过了一会儿,他又出,把把毛泽东领进了门房,说:“刚才给校长说了,答应让你补考。”说着又拿出文房四宝和试题,说:“你先看看,考虑考虑,我给你端个灯来。”说着,老先生就扭头走了。
过了一会儿,老先生端着一盏灯回来,对毛泽东说:“灯端来了,你开始作题吧。”只见毛泽东拱了拱手,很有礼貌地说:“谢谢您!老先生,试题我已作完了。”
老先生一听惊呆了,连忙拿起毛泽东的试卷,不住地赞汉:“奇才,奇才!”转身就直奔校长室去了。校长李元甫接过毛泽东的试卷,只见毛泽东在试题《言志》答作中,以宏伟的气魄和豪迈的语言,阐明了自己求学救国的志愿。李校长阅后,大加赞赏,高兴地说:“我们学校里录取了一名建国人才!”在学堂里,毛泽东学习刻苦认真,进步很快,学到不少中外文学、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毛泽东以自己的真才实学博得了教员们的器重和赏识,但他还是觉得压抑。
杨靖宇(1905——1940),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汉族,河南省确山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着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杨靖宇将军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一个姓丁的叛徒忍受不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可耻地叛变了,出卖了抗日联军。这个可恶的叛徒领着日本鬼子和伪军,将抗日联军包围了起来。
形势严峻,杨靖宇决定将主力转移,突围出去,他自己带一支小部队留下来牵制敌人。大家都不同意,杨靖宇坚决的说:“我是司令,我说了算!”他耐心的解释说:“我是敌人的眼中钉,吸引力最大。”
杨靖宇留下来,带领战士们打退敌人3次进攻,到天黑时,主力部队安全转移出去了。这时,留下的战士只剩下五、六十人了,还有一部分伤员。吃的一点没有了,当地群众也联系不上,杨靖宇命令将伤员转移,准备最后的战斗。
带领伤员转移的干部说:“总司令,让我留下吧,好保护你!”
杨靖宇严肃的说:“不行!现在,前有伏兵,后有追兵,在这严峻的时候,领导的责任是带好队伍,保护战士,不把伤员转移出去,我于心不安!”
伤员转移走了,经过与敌人的多次交火,杨靖宇身边是剩下两个小战士。连续战斗了三天三夜,又没有吃的,肚子饿得前心贴后背。
杨靖宇把两个小战士安顿好,让他们休息一会儿,他要到屯子里找点吃的。他勒了勒皮带,一步一步艰难的向屯子走去。肚子饿得头晕眼花,几次要栽倒在地。杨靖宇把棉衣里的棉花撕下来就着雪吃,一口一口艰难的咽着。
敌人发现了杨靖宇,而且就他一个人。几个敌兵追了过来,举着枪大喊:“快投降吧!有你的大官当!”
杨靖宇拔出两只枪,左右开弓向敌人射击,敌人倒下一大片。蜂拥的敌人将杨靖宇围了上来,一个敌兵又喊道:“快投降吧!你跑不了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