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1章 太阳和太阳能 第1章 太阳和太阳能 太阳和太阳能 1.1 太阳基本物理参数及结构 1.1.1 太阳基本物理参数 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恒星。 半径: R=6.96 ?105 km (地球的109倍); 体积:1.4122?107 km3(地球的130万倍); 质量:约为1.99×1027t(地球质量的33万倍); 平均密度:1.409g/cm3(地球密度的1/4);160g/cm3(核心); 温度:5770℃(表面),1.56?107 ℃(核心); 日地平均距离:1.5?108km; 太阳光到达地球表面时间:约8?18?; 年龄:约50亿年; 寿命:100亿年。 自转周期:25-30天 距最近的恒星的距离:4.3光年 宇宙年:225百万年 总辐射功率:3.83×1026J/s 1.1 太阳基本物理参数及结构 1.1.2 太阳的结构—如图1-1所示 1. 里三层—太阳内部 ?核反应区:0.25R内,温度1500万度,太阳一半的质 量,压力约2500亿大气压;氢聚合时放出?射线,这种射线 通过较冷区域时,消耗能量,增加波长,变成X射线或紫 外线及可见光。 ?辐射区:0.25~0.8R范围,温度13万度,密度0.079g/cm3; 太阳能量通过这个区域由辐射传输出去。 ?对流区:0.8~1.0R范围,温度5000度,密度10?8g/cm3; 太阳能量主要靠对流传播。 1.1.2 太阳的结构—如图1-1所示 2.外三层—太阳外部(太阳大气) ?光球层:厚度500km,温度5700℃,太阳的全部光能几 乎全从这个层次发出。太阳的连续光谱基本上就是光球的光 谱,太阳光谱内的吸收线基本上也是在这一层内形成的。 太阳黑子产生。 ?色球层:厚度2000km,温度由内向外升高,4300℃~几 万度;边缘产生日珥、耀斑(极光)等。 ?日冕层:内冕层高度17万km,温度100万度;外冕层高 度在17万km以上,温度低于内冕层。 太阳大气分层并不严格,实际是连续变化的。 1.3 太阳能量的传递和辐射方式 太阳辐射能 太阳组成:炙热的气体火球(氢:71.3%,氦:27%,其它: 1.8%) ; 太阳能:核聚变反应(氢聚变成氦) 6.57×1011kg/s氢?6.53?1011kg/s氦 质量亏损m=0.4×1010kg/s ? 能量转换E=mc2 =3.90?1023 kW 总辐射功率:3.865?1026J/s(相当于1.32?1016t标煤能量/s); 地球上界辐射能:1.77?1014 kW(二十二亿分之一 ); 地球表面辐射能: 8.5?1013kW (大气衰减)。 (GB:标煤燃烧值29305kJ/kg) 太阳辐射能(地球表面辐射能) 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能大体分为三部分: 一部分转变为热能(约4.0? l013 kW),使地球的平均温度 大约保持在l4℃,造成适合各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 境,同时使地球表面的水不断蒸发,造成全球每年约50 ? 1016 km3的降水量,其中大部分降水落在海洋中,少部分落 在陆地上,这就是云、雨、雪、江、河、湖形成的原因。 第二部分(约有3.7 ?1013 kW)用来推动海水及大气的对 流运动,这便是海流能、波浪能、风能的由来。 第三部分(约4 ?1012 kW )的太阳能被植物叶子的叶绿素 所捕获,成为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 。 1.5 经度和纬度的确定 1.5.1? 地球的纬线与纬度 地轴:地球自转的轴线,通过地球的南北极和地球中心。 赤道:地球中腰与赤道垂直且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 圈。 纬线:赤道的南北两边若干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即纬 圈,构成纬圈的线段,称为纬线。 纬度:赤道南、北各有90?,规定赤道为纬度0?,分别向 两极排列,南、北极分别为南、北纬90?。纬圈越小,纬度 越高。纬度的高低标志气候的冷热。 0~30?,低纬度区; 30~60?,中纬度区; 60~90?,高纬度区。 1.5 经度和纬度的确定 1.5.2? 地球的经线与经度 经线:南北极间若干南北方向的且与赤道垂直的大圆 圈,即“经圈”,构成经圈的线段称为经线,即地面上连 接南北极的线,表示南北方向,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经度:计算经度(0?)的起始线,通过伦敦格林尼治天文 台原址的经线,规定为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塔望食品品牌策划:品牌就是生意,功能饮料行业如何正确品牌定位.pdf VIP
- 2023春国开电大《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形考任务(形成性考核作业1)试题及答案.pdf VIP
- HGT20592_20635-2009钢制管法兰、垫片和紧固件(法兰选取).pdf VIP
- 中国脱硫脱硝除尘项目商业计划书.docx VIP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营销现场作业安全工作规程(试行).docx VIP
- 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考试(理论考核)题库及答案(2025年深圳).docx VIP
- 手工贴标工艺培训.pptx
- 电梯(困人)机房救援说明.doc VIP
- Power BI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案例教程.pptx
- 建设法规测验.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