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民族节日中寻非遗
中国有着非常浩瀚的传统文化,而传统节日就像一根竹子的竹节,告诉我们在飞速发展的时代,能够牢固凝聚文化认同感的地方在哪里。学者钱文忠教授这样诠释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意义。
在这个纷繁忙碌的年代,传统节日不仅仅只为家人团圆、亲友欢聚或是外出游玩而存在,它更像是一座勾连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我们可以从中捕捉到古代社会的文化气息,感受到一个民族最为朴实的精神信仰和生活情趣。在每一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承载着一段鲜活的历史记忆。
在这些传统节日的背后,又有多少展现中国文化精髓的人、物、事,以及未被人们所详知的故事?在宝马汽车发起的中国文化之旅中,我们有幸得识。
那达慕与潮尔道
盛夏八月、水草丰美之际,正是“天堂草原”锡林郭勒的蒙古“那达慕”大会激荡豪迈奔放之时。“让我们高举起水晶酒杯,共同欢乐齐声歌唱;让我们高举玉石酒杯,放声歌唱一起欢舞。”在锡林浩特市郊的一片青翠牧场上,一位65岁的蒙古老人带领着自己的家人及弟子,站在自家蒙古包前,用那悠远、浑厚的嗓音为远道而来的客人们献唱了一曲潮尔道名曲《圣主成吉思汗》。
这位老人名叫芒来,是草原歌王哈扎布的传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声部民歌(潮尔道—阿巴嘎潮尔)的代表性传承人。博大恢宏的潮尔道音乐是当地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和声歌唱艺术,亦是我国多声部民歌及蒙古族古典音乐中的精品,其低声部是被称为“潮尔”的伴唱形式,高声部则是著名的长调。
芒来老师告诉我们,自己从小起就跟着舅舅——草原歌王哈扎布学习潮尔道、长调等蒙古族传统音乐艺术。每当策马扬鞭穿行于蓝天碧野之间,让自己的歌声尽情飘扬在原野上,芒来就觉得自己与这块辽阔的大地完全地融为一体,心中也升腾起了满满的喜悦与豪情。
潮尔道的低音部“潮尔”源于草原先民们对山野回声、河川流水声、森林风涛、飞禽走兽的鸣叫等大自然声响效果的模仿,“潮尔”歌曲拥有着古朴粗犷的自然属性,与草原的环境和草原儿女的生活互生互长。伴随着古代宫廷音乐家或文人的不断加工,“潮尔”不仅拥有了歌词,与长调结合形成了潮尔道,更逐渐发展成为蒙古族的宫廷音乐。
但面对时光之砂的不断冲刷以及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不少传统音乐也逐渐式微。随着“马背民族”走下马背、王府乐手及民间艺人不断老去,那些回荡在草原上的美妙天籁也面临着失传的境遇。
近些年来,芒来与道日吉等一批民间歌唱家一直四处奔走,组织牧民成立了锡林郭勒盟潮尔道、长调协会,收集和整理资料。锡林郭勒盟职业学院音乐系专门开设了潮尔道和长调民歌培训班,道日吉与协会内的民乐大师一起,对喜爱传统音乐的年轻人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免费教育,将自己的一身技艺尽心相授,使这些民族文化瑰宝后继有人。一位23岁的蒙古族大学生额尼日乐图的话让人感慨和欣喜:“从小听家里的长辈们唱潮尔道,我就是喜欢这门艺术。这是祖先留下来的无价之宝,我想让更多的人听到到这种美妙的音乐。”
傣族贡茶的密宗
置身全球北回归线附近保存最为完好、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之中,西双版纳,“理想而神奇的乐土”,26个民族世代融居于此,这里有纯净如天籁的歌曲,有随心而跃的舞蹈,更有心口相传而万世不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块热土之上,人们用欢乐和祥和,续写着隽永的文化长篇。
和杨丽萍著名的孔雀舞一样,普洱茶是西双版纳的另一张闪耀的名片。“南方有嘉木,天下重普洱”,有茶祖之称的普洱茶,色泽与口感都取决于制茶的手法。在翠绿淹没的茶园,年逾六旬的老人李昌兴,向我们展示着制作工序,包括祭祀茶神、原料采选、杀青揉晒、蒸压成形等步骤。李兴昌老先生是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普洱茶最关键的是杀青环节,翻炒的速度以及高度都是因茶料状态而定的,这对制茶人的技艺要求极高,是机器炒制不能代替的。”
据史料记载,普洱贡茶(并非日常喝到的机制普洱茶)大多采自普洱市困鹿山古茶园,而李家世代制作普洱贡茶,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年近60岁的李兴昌正是这一技艺的第八代传承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云南一带的古茶树遭到大肆砍伐,困鹿山古茶园因地处偏僻,躲过一劫。尽管那时普洱茶已经大大贬值,但李兴昌的母亲还是毅然花大价钱买下了困鹿山古茶园的经营权,并叮嘱李兴昌对茶园进行系统的整理,不能荒废了世代相传的制茶手艺。李兴昌谨遵家嘱,对困鹿山上的万亩茶田进行了仔细的勘察记录,并始终奔走于振兴贡茶的道路上。岁月荏苒,虽然生活始终清贫,但老人始终坚持着最初的信念,为了这份宝贵的民族文化坚守至今。
在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传承人后,李兴昌不仅奔波于各地参加“非遗”展示活动,向观众们演示普洱贡茶的制作技艺,更于2009年底在家乡开设了“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传习所”。“社会各界在越来越关注我们的传统普洱茶技艺,希望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