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二课 塔器设计基础及案例.ppt

  1. 1、本文档共7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进口堰及受液盘 进口堰(对圆形降液管多用)作用: 1)保证液封, 2)使液体在塔板上分布均匀, 3)但因其占用较多塔截面,还易使沉淀物淤积造成阻塞,故多数不设。若设,hw’ 应这样考虑 当hw >h0(有液封)时,hw’= hw 当hw <h0(无液封)时,hw’>h0 为保证液体由降液管流出时不致受到很大的阻力,进口堰与降液管间的水平距离h1不应小于h0,即h1≥h0 对于直径? 800以上的大塔多采用受液盘。 受液盘 对于直径?800以上的大塔多采用受液盘。 作用: 1、液封良好,且有改变液体流向的缓冲作用 2、有侧线抽出取深些,(一般大于50mm) 塔板布置 塔板分成四个区域: 1鼓泡区:塔板上气液接触的有效区域。 2溢流区:降液管及受液盘所占的区域。 3破沫区(安定区):前两区之间的面积,不装浮阀,主要作用为在液体进入降液管之前有一段不鼓泡的安定地带,以免液体大量夹带泡沫进入降液管 4无效区(边缘区):支持塔板的边梁,其宽 度根据塔板支承的需要而定。 浮阀塔中浮阀数目与排列 浮阀塔的操作性能以板上所有浮阀处于刚刚全开时的情况为最好,这时塔板的压强降及板上液体的泄漏都比较小而操作弹性较大。 浮阀的开度与阀孔处气相的动压有关,动压的大小取决于气体的速度与密度。 即动能因数:由动能因数作为衡量气体流动时动压大小的指标 F0——气体通过阀孔时的动能因数 uο————气体通过阀孔时的速度m/s ρν————气体密度 kg/m3 浮阀/筛孔板式塔盘的设计 浮阀筛板塔的设计原则 1、出口堰长度应大于塔径的一半; 2、堰上的液流高度应大于6mm,小于100mm; 3、堰高一般为25~100mm,或为板间距的15%,Glitsch取50mm,对粘度大的液体取25~75mm;对要求压降小的真空减压塔,堰高可降低到12mm;对要求液体在塔盘上有较长停留时间的反应塔,可高达150mm; 4、降液管下端至受液盘间的距离(降液管底间隙)应大于堰上液流高度的1.5倍。一般情况下,液流通过该间隙时流速不大于降液管内流速,通常间隙不小于20~25mm; 5、降液管面积应大于塔截面积的10%; 6、筛孔中心距为(2.5~5)d0,浮阀间距可参考筛孔正三角形排列计算,开孔率一般在4~15%; 浮阀筛板塔的设计原则 7、塔盘上气液接触单元的布置区域(发泡区)与堰之间需要有安定过渡区域; 8、系统因数(system factor)表征物系的发泡趋势,取值0.15~1.0。不同模型、计算程序中的选值范围不尽相同,有些出入; 9、根据机械安装/检修的要求,板间距通常大于460mm,但随塔径变化也可取不同值; 10、 降液管内澄清液层高度(downcomer backup)应小于板间距的一半; 11、干板压降一般小于50mm水柱,假如降液管内清液柱高度小于板间距的一半,则可取至85mm水柱 12、塔盘上液相流动形式(flow paths)取决于液相负荷的范围,单流型(SXF)是最常用的;当塔径较大,或液相负荷较大时,宜采用双流型(DXF),甚至三、四流型 (TXF、QXF)或阶梯型(Cascade);在液气比很小时才采用U形流型。 溢流程数的选择 塔径,mm U形流型 单流型 双流型 阶梯型 1000 7 45 1400 9 70 2000 11 90 90?160 3000 11 110 110?200 200?300 4000 11 110 110?230 230?350 5000 11 110 110?250 250?400 6000 11 110 110?250 250?450 液相负荷(m3/h)与板型的关系: 13 、降液管下端出口处液流速度(velocity under DC)一般小于0.3~0.4米/秒,降液管内液流速度根据物系发泡趋势在0.05~0.12m/sec之间选取,发泡严重物系取小者(降液管内液流速度 = 液相负荷/降管横截面积)。 14、 液流在降液管内的停留时间?(DC residence time)通常大于4秒,通常: 对于低发泡及中等发泡物系,? 3~4 秒 对于较高发泡及严重发泡物系,? 5~7 秒 15 塔盘上液面梯度(堰上溢流强度)取90m3/m?hr,一般在50~130m3/m?hr之间。 当液量过小时,可采用齿型堰(notched weir); 当堰上溢流强度大于8~10 GPM/Lweir时,则应使用凹形受液盘(inlet pot); 当堰上溢流强度大于15 GPM/Lweir时,则宜增加溢流程数(Number of flow paths or pass)或增加堰长(weir lenght)或改为后掠式堰(swept-back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