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1
六镇之乱的影响
这次事件是对北魏汉化政策的一次反动。
受此事件影响,六镇军队几十万涌入中原,导致北魏政权灭亡,分裂为东魏西魏,就在六镇之乱后的第9年和第11年。
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一个在北周到隋唐政治史上很重要的概念:关陇集团。
杨隋代周的历史评价
杨隋代周是政权由关陇集 团一个家族转到另一家族手中,但其意义决不止于宫廷政变,不是简单的家族兴衰。
它标志着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内部组合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力量,已由鲜卑贵族变为汉人贵族。尽管这些汉人贵族往往具有双重血统,但他们却自我标举为中原汉文化的代表。
杨隋代周,实际上建立了以关陇汉人贵族为本位的新政权;以继承汉人传统政治文化为号召,打破以武将为主体的北周政治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隋的建立,标志着东晋十六国以来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告一段落。隋唐大一统格局,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
南北统一的原因
制度因素:以“胡汉杂糅”为特征的体制,虽然在某些方面降低了秦汉以来官僚政治的水平,但在北朝最终形成的军事贵族,为皇权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从而为官僚政治的复兴提供了深厚的基础与活力,构成为迈向隋唐的“历史出口”。
观念因素:不论是民间还是统治阶级都拥有南北统一的观念与期待,资治通鉴中有云:“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
文化因素:
南北朝分裂时期发展起来的文化差别,并未构成政治统一的重大障碍,反而使当时的人们产生了互补的渴望。如钱钟书所说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文化的互补使两种文化重新鲜活起来,焕发生机,陈寅恪先生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
运河在隋代的开通,关系到其后千余年间政治文化(巩固统一)、物质文化(物资交流)、精神文化(新文化、新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而政治重心仍然留在北方,大运河真正把中国历史疆域最基本的两大区域密切地联系起来。使已经南移的经济重心和尚留在北方的军事政治重心连系起来,让政治机构能够运用灵活,尽量发挥它的作用。
政治:加强了中央对南方的控制,巩固了南北统一的成果,在隋朝灭亡之后,南北没有再次分裂,并在唐朝发挥了积极作用
经济:南北物资交流与国家经济命脉的畅通。运河将我国纬度、气候、物产大不相同的区域联系起来,成为国家的生命线。 运河沿岸成长起一批经济都会。处于水运干线与江海交汇处的区域,成为中国古代经济史上最为发达的地区。
文化:运河沿岸镇市云集着运送漕粮的军民、管理河道的民工、行商坐贾以及从事服务行业的市民,涌动着浓厚的商业气息。 围绕运河,出现了新的经济文化氛围。
大运河一端通过扬州、明州等港口联系海外诸国,另一端自洛阳西出,衔接着横贯亚洲内陆的“丝绸之路”。沟通了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连结着古代东方世界的主要交通线。
#大运河造成的问题
中国东部平原的季风气候,造成全年雨量不均匀;加上地貌的起伏,给运河保持载船的水量带来困难。
运河与农田水利灌溉相互争水、尤其到了明清时期,运河沿线诸水源不得用于灌溉,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
此外,运河大堤阻碍了其西部地区排水,使这一地区几百年来经常遭受洪涝之灾,土壤逐渐盐碱化。
大兴城的布局创新
皇城内除了皇室住所与政府机构外,“不设杂居”,使得“公私有辨,风俗齐整”
都城布局工整,各区域有明确界线,使得“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
洛阳城的布局特点
仿长安规划,据高建宫城,中轴对称。有意效仿秦始皇以天极观念规划城市的意图。
城市结构及分区制度与长安类似。城、廓、苑组成、道路分级等等……
市肆,由三市为主干组织廓。南市为主体,并且设河南府衙于南市附近,西、北市附近有县治。
由于经济发达,集中式的设市形式开始有所变化,坊内开始出现设店之举。
隋朝三省六部制
隋朝确立三省六部制,皇帝设内史省(即中书省)管出令、门下省审核颁布政令、政事堂下设尚书省主议政与决策,具体政务执行由门下省下辖的六部完成
隋唐的地方制度的变化
变化过程:
隋文帝取消郡;
隋炀帝改州为郡;
唐高祖改郡为州;
唐太宗州上设道。
制度变化的要点:
隋朝改地方三级制为二级制,唐太宗时又出现向三级制回归的倾向。
自唐朝起,郡的设置消失,县以上机构为州。到明代,州也大部分消失,县以上机构主要为府。
隋朝完善人才选拔制度
人才考核权力收归中央:“别置品官,皆吏部除授”
开科取士:隋朝比较明确的有秀才科和明经科。
开皇律的立法成就
完善法典篇目体例:法典篇目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婚丧嫁娶、户籍管理、偷盗诈伪、 捕亡断狱等等均有涉及。
确立“五刑”:根据判罪的不同等级分为设五种刑法,五等判笞刑、杖刑、徒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外国法制史复习提纲.doc VIP
- 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电缆工程分册)2022版.docx
- 小学教育类书籍读后感.doc VIP
-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题(附参考答案).docx
- 2023年四川传媒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A(有答案).docx VIP
- 天然气制氢工艺介绍及成本分析.pdf VIP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七年级(下)期末数学试题.docx
- 高校实验室安全准入教育通识课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docx
- 广日电梯GRS2系统电梯调试手册(电气部分)as380 V06.pdf
- 实测天体物理考研试题与答案1.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