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节 沙漠化防治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相关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及区别 1、沙漠化的定义 在极端干旱、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的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的影响,破坏了自然脆弱的生态系统平衡,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并逐步形成风蚀、风积地貌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称之为沙漠化。 2、风沙化的定义 半湿润、湿润地区的沙质干河床与河流泛淤三角洲(如北京永定河谷、滦河三角洲 等地区),古河谷和古代河流决口扇(如黄淮海平原)及海滨沙地(如河北、山东、福建、台湾、海南及广东省等地的沿海地段)因风力作用,产生风沙活动并出现类似沙漠化地区的沙丘起伏地貌景观。 第一节 沙漠化防治现状与发展趋势 3、荒漠化的定义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是指年降水量与潜在蒸发散之比在0.05~0.65之间的地区,但不包括极区和副极区。“土地”是指具有陆地生物生产力的系统,由土壤、植被、其他生物区系和该系统中发挥作用的生态及水文过程组成。“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雨养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其中包括:①风蚀和水蚀致使土壤物质流失;②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性退化;③自然植被长期丧失。 4、干旱地区:凡是具有干旱性质的一糸列自然因素表现的地区,均可以认为是干旱区,因此干旱代表该区域内某种景观类型,这种景观类型在干旱区范围表现着与其自身相适应的特殊的性质。虽然同样具有气候干旱少雨的普遍特点。 5、荒漠:荒漠可以分为石质荒漠(简称石漠或岩漠)、砾质荒漠(简称砾漠或戈壁)、沙质荒漠(简称沙漠)、粘土荒漠(简称泥漠)、盐土荒漠(简称盐漠)5个类型,荒漠的5个类型侧重于地理学和地貌学并有土壤学的含义,突出地面组成物质和地表形态等引起的分异,同时也反映了沙漠与荒漠的不同之处。沙漠是荒漠的一种类型,专指沙质荒漠。 6、沙漠的含义: 是荒漠区域范围内(干旱区),在独特的地理环境控制下形成的具有较深厚沙层,地表形态多样,流动性较强,由较细颗粒物质组成,表现为连绵不断分布的风积风蚀地貌景观类型的自然地带。 7、荒漠与沙漠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都具有干旱的共同性质,沙漠是荒漠的一种类型,专指沙质荒漠。 区别:荒漠、草原与森林都属于地球上生物气候带的不同类型,其形成是因地带性因素,或称生物气候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植被、动物等的作用和影响,特别是水热条件及其组合状态,造成荒漠、草原、森林在地球表面呈带状分布规律。沙漠、石漠、砾漠、泥漠、盐漠是在地带性分布的背景上,因地质、地貌、水文、地表物质等产生分异而形成的不同类型。虽然都分布于荒漠地带,都是自然-历史综合体,但不能与荒漠、草原、森林齐名,列为生物气候带。所以,荒漠是因地带性分异造成的综合体,沙漠是在地带性分异的基础上,由非地带性分异产生的综合体;荒漠具有特定的地带性土壤和植被类型,沙漠是以风沙土和沙生植物占据优势。另外,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带,因低温引起的生理干旱而形成的植被贫乏地区,为荒漠的特殊类型,常称寒漠、冷漠、冰漠、冻漠,这类荒漠不属于沙漠学研究和探讨的范畴。由此可知,沙漠与荒漠是具有不同等级和内涵的综合体,中国用Sand desert表示沙漠,以区别于荒漠,有着很强的科学性和实践应用价值。 第二节 “治沙原理与技术”的任务 本学科的任务是综合运用干旱地区的自然规律结合社会经济条件,研究如何利用自然力和人工措施达到: (1)控制并改造流动沙地,加速其固定过程。 (2)在防止流沙再起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固定沙地的戈壁,提高其潜在生产力。 (3)防止干旱区土地沙漠化。 (4)以发展林、草、牧、农业改善自然环境、提高沙区人民生活水平。 第三节“治沙原理与技术”的主要内容 1)沙漠化相关概念的掌握、沙漠化形 成、分布及其特征; 2)风沙运动规律; 3)流沙治理的原理与技术; 4)沙化及其控制(典型模式); 第四节“治沙原理与技术”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第三章 风沙运动规律 第一节 沙粒的起动 一、起沙风 风是沙粒运动的直接动力,气流对沙粒的作用力为: 第三章 风沙运动规律 第二节 输沙量 一、输沙量的概念及其测定 (一)概念: 气流在单位时间单位过沙断面内所搬运沙子重量叫输沙量。用Q或q表示,单位是g/min.cm2。 (二)测定方法 测定输沙量所用的仪器是集沙仪和风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pdf VIP
-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8课《科技发展 造福人类》精品课件(含视频).pptx
- 2025年党支部书记学习教育专题党课中央八项规定专题党课讲稿(严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争做新时代合格党员;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看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docx VIP
- 3.3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课件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pptx
- GB50666-20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doc VIP
- 现代畜牧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畜牧业发展历程).ppt VIP
- 座便器检验报告.pdf
- 线上音乐特色作业说民乐-奏民乐设计.docx VIP
- QB∕T 5362-2019 玻璃器皿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可复制版).pdf
- TCESA 1177-2021 非结构化数据应用分级要求.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