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2、影响因素 (1)环境因素 如冲击角、粒子速度及浓度、冲击时间、温度及介质。 (2)粒子性能 如粒度、形状、硬度、密度、可碎性等。 (3)材料性能 如硬度、强度、韧性和物理性能。 * 3、改善冲蚀磨损耐磨性的措施 (1)设法减小入射粒子和介质的速度。 (2)改变冲击角。 (3)合理利用粒子浓度和粒度。 (4)合理设计机件形状。 在保持良好设计条件时,应尽可能选用冲蚀磨损抗力较高的材料及表面处理方法。 * 四、腐蚀磨损——化学介质作用产生的磨损 1、氧化磨损:0.1~0.5μm/h。 机理:干摩擦中材料表面氧化膜持续与破坏。 特征:匀细磨痕,红褐色或黑色的磨损产物。 提示:氧化磨损是干摩擦中的正常磨 损,可防止粘着磨损。 * 2、微动磨损 机理:粘着磨损+氧化磨损+磨粒磨损。 特征:大量腐蚀粉末,麻点、蚀坑。 现象: 机器嵌合部位接触面由于微米级滑动而产生的磨损。 * 五、磨损试验方法 1、试验方法 实物试验 实验室试验 2、磨损试验机 载荷性质:动载,静载; 摩擦方式:滚动、滑动; 运动方式:往反、旋转; * * 试样 磨轮 夹具 加载 * * §7-2 金属接触疲劳 接触疲劳现象 接触应力分布及变化 接触疲劳破坏机理 接触疲劳寿命影响因素 * 一、接触疲劳 1、现象 滚动或滑动时,由于接触压应力长期作用而导致的表面局部损伤,又称疲劳磨损。 * 2、特点及分类:针状或痘状凹坑 (1)麻点剥落 (2)浅层剥落 (3)深层剥落 贝壳状,不对称V型 低面平行,侧面垂直和锐角 地面平行,侧面垂直 * 二、接触应力——赫兹应力 接触面上产生的局部压入应力,称之为接触应力。 接触面上的应力分布; 深度方向的应力分布; 其它位置的应力分布; 目的:找到最大应力的位置 → 裂纹源。 * 1、接触面上的应力分布 接触面中心线上弹性变形最大,接触压应力最大。 中心线上Z方向应力(σz)最大,X方向应力最小。 * 2、沿接触深度应力的分布(中心线以下) 正应力均随深度而下降 切应力τ45°随深度变化 * 讨论:接触深度切应力τ45°分析 τ45°max =(0.3~0.33)σZmax; 出现位置:Z=0.786b,y=0; 应力性质:脉动循环切应力。 * 3、平行与接触面的切应力τ0分布情况 τ0max出现位置:Z=0.5b,y=±0.85b; τ0max应力大小: τ0max=0.256σZmax; τ0max应力性质:对称循环应力; 见书P155 图7-18 * 总结:疲劳裂纹易形成的危险地点 距离接触面深0.786b处和0.5b处; 摩擦力较大时材料接触面表面上; * 三、接触疲劳破坏机理 1、麻点剥落 (1)形成条件:接触应力小,摩擦力大,表面质量差;τ综表面强度。 (2)形成过程 表面裂纹 → 45度方向扩展→二次裂纹。 * 形成过程:疲劳裂纹就从表面产生,裂纹沿小于45。的夹角方向扩展。润滑油进入裂纹并被封闭后在裂纹内壁产生很大内压力,迫使裂纹向前扩展。当裂纹发展到一定深度,产生与初始裂纹垂直的二次裂纹,二次裂纹向表面扩展,造成小块金属剥落,留下一个麻坑。 * 2、浅层剥落 (1)形成条件:摩擦力小, τ综材料强度 (2)形成过程: * 形成过程:裂纹萌生萌生于表层以下最大综合切应力的位置。该位置在切应力反复作用下,塑性变形反复进行,使材料局部弱化,疲劳裂纹首先在该处产生。裂纹在切应力反复作用下沿与滚动表面平行的方向扩展一段后,可能产生垂直于表面或倾斜于表而的二次裂纹,当分枝裂纹发展到表面时即发生剥落落,留下一个比校平直的麻坑。 * 3、深层剥落 (1)形成条件: τ综硬化层过渡区强度 (2)形成过程 * 形成过程:疲劳裂纹源于硬化层与心部交界处,此处残余应力性质为拉应力,其与切应力叠加后有一极大值,成为零件强度的薄弱环节,是疲劳裂纹的发源地。裂纹平行于表面扩展后,再垂直于表面发展,造成材料纵向挖出,呈大块状剥落。 * 四、提高疲劳寿命的因素 1、内部因素 (1)非金属夹杂物 氧化铝和铝酸盐降低接触疲劳寿命;适当的硫化物(小于10%)提高接触疲劳寿命。采用电渣重溶、真空冶炼等给以降低非金属夹杂物。 (2)热处理和组织结构 热处理主要提高强度和硬度,材料的抗拉强度越高,其变形与断裂抗力越大,所以接触疲劳寿命大。 (3)表面硬度和心部硬度 在一定硬度范围内,接触疲劳强度随硬度升高而增大,但是如果表面硬度太大,在表面层下的硬度梯度过大,则容易在过渡区产生深层剥落。 (4)残余应力 在渗碳层中的一定范围内存在残余压应力,可以提高接触疲劳寿命。 * 2、外部因素 (1)表面粗糙度和接触精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海口市美兰区健身俱乐部会员健身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oc VIP
- 第2讲《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课件)《学生读本(小学高年级)》.pptx VIP
- 第1讲《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课件)《学生读本(小学高年级)》.ppt VIP
- 2017初中生物会考最全知识点复习资料(必过).doc VIP
- 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雾化治疗合理应用专家共识.pptx VIP
- 铝厂熔铸车间安全常识.pptx VIP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培训与解读课件.pptx VIP
- 第六章 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练习题及答案.docx VIP
- 五年级上册小学高年级学生读本第2讲《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教案.doc VIP
- 《公共安全教育》课件.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