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 大陆边缘及其地质构造 第一节 大陆边缘及其类型 第二节 被动大陆边缘的地质构造 第三节 主动大陆边缘的地质构造 第一节 大陆边缘及其类型 一、大陆边缘的一般概念 二、大陆边缘的类型 三、大陆边缘及其研究意义 2、根据大陆边缘形态及构造的组合特征,全球大陆边缘主要分为两大类型: 大西洋型(又称被动型、发散型、无震型、稳定型)大陆边缘 太平洋型(又称主动型、汇聚型、有震型、活动型)大陆边缘。 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以陆侧是稳定的大陆地块为其特征,自古以来很少变动,在地质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它位于岩石圈板块的内部,缺失海沟俯冲带,被动地随着板块的运动而移动,故无强烈的地震、火山和构造运动。典型者,由宽阔的大陆架、较缓的大陆坡和缓坦的大陆裙组成,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边缘。 稳定大陆边缘图 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是两个汇聚板块的边界,它与毗邻的洋底分别属于不同的板块,常伴有海沟、火山作用、活动性的山脉和强烈的地震。 其形态和构造单元比较复杂,除发育有大陆架、大陆坡以外,还伴生有岛弧、边缘海和弧后盆地往往缺失大陆裙。这类大陆边缘因有频繁的火山、地震活动,所以又称为活动大陆边缘,主要分布于环太平洋区。 根据太平洋两侧所表现出的不同形态构造特征,又将其分为二种亚类型:太平洋东岸型和太平洋西岸型。 前者的特征是,弧形山脉(又称山弧)与大陆架、大陆坡及海沟相连,没有边缘海盆,多分布在太平洋东岸,尤以南美洲西海岸为典型,沿岸为陡峻的安第斯山脉,大陆架和滨海平原极不发育,其向海山麓直接与海沟相连,故亦称安第斯型大陆边缘; 后者的特征是,大陆架、大陆坡的外面分布有宽广的弧后边缘海盆,然后是岛弧与海沟,二者地形高差悬殊,有频繁的火山和地震活动,构造运动强烈。 三、大陆边缘及其研究意义 1、提供信息。 由于大陆边缘代表大陆地块生长的边沿,许多现代构造运动均发生在其中,这就为解释内陆山区所看到的褶皱、隆起系列的早期地球历史乃至大陆的成因提供了可靠信息。 2、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由于大陆边缘海区贴近大陆,陆地为它提供了丰富的陆源碎屑物质。据研究,巨厚的边缘海沉积物可占全部海洋沉积物的一半以上,目前,已知其中含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可供人类开发利用。 3、沉积岩相和成岩作用机理的研究 陆上许多古代海相地层中的一些沉积特征,可在现代大陆边缘的沉积层中找到。因而,加强对现代大陆边缘的研究,通过古今对比,来解释陆上古代沉积岩的形成环境,对于沉积岩相和成岩作用机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 被动大陆边缘的地质构造 一、大陆架的地质构造 二、大陆坡的地质构造 三、大陆裙的地质构造 四、大陆架—大陆坡—大陆裙的成因 一、大陆架的地质构造 大陆架是大陆周围较平坦的浅水海域,从岸边低潮线开始向外海直至海底坡度显著增加的边缘,这个边缘称为陆架外援,陆架外缘以内的浅海区, 便是大陆架。 大陆架这一术语,最早由H.R.米尔(Mill,1887)提出和使用。 1919—1939期间,约翰逊(D.W.Johnson)认为:大陆架是波浪的侵蚀作用造成的,论证了波浪在陆架表面所进行的侵蚀作用,并注意到这一作用在海底的最大深度,他把600英尺(200米)的水深作为一般波浪侵蚀海底的下限。于是水深200米便成了以后人们所引用的陆架外缘的水深。 迪兹和孟拉德(Ditz and Menard,1951)指出,大陆架是陆地沉溺于海底的地形,并不是波浪侵蚀作用造成的,他们改用破浪基面来描述陆架外缘的深度。目前许多研究表明,波浪在陆架上的作用是很有限的,约翰逊所举的实例大多数是暴风浪或者台风风浪作用海底时,海底遭受侵蚀的现象。 随着海底资源开发事业的发展,大陆架资源的主权归属问题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这首先要求划清大陆架和大陆坡的界限。 1958年,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海洋法会议上,对大陆架外缘界线的确定提出了一些建议,当年,国际海底名词术语委员会提出了大陆架的定义是:陆架是围绕大陆的向浅水延伸的浅海地带,其延长深度是到海底坡度向更深海底有剧烈增加之地段。这一地段即陆架。 谢帕德(1984)根据大量的实际资料详细研究了世界浅海地形图,否定了以水深200米为陆架外缘深度的概念。 实际资料表明:陆架外缘的深度,即陆架外缘的地形由缓变陡转折处的深度,世界各地的差异很大,终于200米水深的陆架外缘是罕见的。有的海区变化很大,如北美东部陆架外缘深度在37——275米之间不等。 对于陆架外缘的标志,奈须纪幸,加贺美英雄(1970)等也主张以海底坡度向深处剧烈增加的坡折为限,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国开(BJ)-公共危机管理(本)-第三次形成性考核-学习资料.docx VIP
-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英语 Unit 2单元测试卷(含答案).docx VIP
- 数字描红1到10田字格字帖A4纸可直接打印.doc VIP
- [医院保洁服务方案] 医院保洁方案范本.pdf VIP
- Oerlikon Metco热喷涂技术简介.pdf
- 认知过程注意篇.pptx VIP
- 奥林巴斯E-PL7使用说明书.docx
- 国开(BJ)-公共危机管理(本)-第五次形成性考核-学习资料.docx VIP
- 有机茶园的生产与管理有机茶园施肥技术有机茶园的生产与管理有机茶园施肥技术.ppt VIP
- 认知心理学-注意过程.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