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实用标准文档
文案大全
新建大理至瑞丽铁路保瑞段
怒江至龙陵段土建1标
高黎贡山隧道
监控量测管理制度
编制:
审核:
审批:
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
大瑞铁路怒江至龙陵段项目经理部
二〇一四年十月
实用标准文档
文案大全
目录
TOC \o 1-3 \h \z \u
1编制依据、目的及范围 1
1.1编制依据 1
1.2编制目的 1
2工程概况 2
2.1 线路概况 2
2.2 自然特征 2
2.3 隧道围岩分级 4
3隧道监控量测实施方案 8
3.1组织机构及仪器设备 8
3.2技术要求 9
3.3 监控量测管理工作 18
3.4监控量测方法 20
4监控量测数据的处理 21
4.1位移管理等级 21
4.2监控量测数据整理、分析与反馈 21
5监控量测信息反馈及工程对策 23
5.1监控量测信息反馈 23
5.2工程对策 26
6 铁路隧道监控量测系统的终端采集软件的数据要求 26
6.1接口数据说明 26
6.2量测月报上传 29
6.3 数据通讯要求 29
6.4 执行与约束 29
6.5 测点顺序号编号说明 29
7监控量测的保证措施 32
7.1监测数据质量保证措施 32
7.2监控量测人员及仪器安全保障措施 32
7.3监测仪器保养及维护 32
8表格 33
实用标准文档
文案大全
监控量测管理制度
1编制依据、目的及范围
1.1编制依据
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 TB10121-2007
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
新建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施工图设计文件
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关于印发《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标准化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工管办涵〔2014〕92号)
《关于推进围岩监控量测信息系统的通知》大瑞指安电[2014]026号通知
《关于开展隧道仰拱开挖连续监控量测工作的通知》(大瑞指工电034)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4-2008)》等国家、铁道部现行的有关规范、规则、验收规范和标准等。
新建铁路大瑞线(怒江至龙陵段)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
1.2编制目的
监控量测是检验设计、施工是否合理和围岩结构是否安全稳定的重要手段,它始终伴随隧道施工全过程,是保证施工安全、指导施工作业的重要环节之一,应做为关键工序列入现场施工组织。监控量测应达到以下目的:
①确保施工安全及结构的长期稳定性;
②确保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安全顺利贯通,预测掌子面前方围岩变化;
③验证支护结构效果,确认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的准确性或为调整施工方法修改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提供依据;
④确定二次衬砌施做时间;
⑤监控工程对周围环境影响;
⑥为隧道工程建设管理积累经验,收集资料,总结出实用的技术成果,为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提供依据。
1.3编制范围
编制范围为新建大瑞铁路怒江至龙陵段土建Ⅰ标工程,主要包括:高黎贡山隧道进口段5891m。
2工程概况
2.1 线路概况
新建铁路大理至瑞丽线保山至瑞丽段高黎贡山隧道位于云南高原西部边缘,属高黎贡山山脉南延段,向东南方向大雪山附近与怒山山脉相接,属高黎贡山古生界变质岩紧密褶皱和岗岩体高山区。高黎贡山脉北起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由西藏入云南,经滇西北、怒江后进入保山境内。山脉分部在怒江和龙川江之间,呈南北向伸展,在测区内主山系消失,往南仅属高黎贡山余脉,分部较为宽阔,海拔降至2000~3000m。区内地势总体上北东高,南西低,山脉大体为南北走向,地表沟谷纵横,地形起伏大,山脉、河流相间。地面高程640~2340m,相对高差约1700m,地势起伏。
2.2 自然特征
2.2.1 地层岩性
沿线地表零星覆盖第四第全新统滑坡堆积、坡崩积、冲洪积、坡洪积、坡积、坡残积,上更新统冲洪积软土、粉质粘土、粗砂、砾砂、细圆(角)砾土、粗圆(角)砾土、碎石土、卵石土、漂石土、块石土等地层,下伏第三系;侏罗系中统柳湾组、勐戛组上段、下段;三叠系中统河湾街组;泥盆系中统回贤组;志留系中上统,下统;奥陶-志留系;奥陶系上统、下统老尖山组,漫塘组;寒武系上统保山组二段、一段;寒武系上统沙河厂组上段,下段;寒武系公养河群二段;燕山期花岗岩、时代不明混合花岗岩、辉绿岩脉及各期断裂、断层破碎带之断层角砾、压碎岩、蚀变岩等地层。
2.2.2 地质构造及地震参数
(1)沿线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碰撞的板块结合带,为青、藏、滇、缅巨形“歹”字型构造西支中段弧形构造带与经向构造带之“蜂腰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