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传递氧化磷酸化.ppt

  1.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CO2的生成 生物氧化的三个阶段 电子传递的方向 电子传递形成跨膜的质子梯度 电子传递链 电子传递链各个成员 铁硫蛋白(简写为Fe-S)是一种与电子传递有关的蛋白质,它与NADH?Q还原酶的其它蛋白质组分结合成复合物形式存在。它主要以 (2Fe-2S) 或 (4Fe-4S) 形式存在。(2Fe-2S)含有两个活泼的无机硫和两个铁原子。铁硫蛋白通过Fe3+ ? Fe2+ 变化起传递电子的作用 简写为NADH?Q还原酶, 即复合物I,它的作用是催化NADH的氧化脱氢以及Q的还原。所以它既是一种脱氢酶,也是一种还原酶。 NADH?Q还原酶最少含有16个多肽亚基。它的活性部分含有辅基FMN和铁硫蛋白。 FMN的作用是接受脱氢酶脱下来的电子和质子,形成还原型FMNH2。还原型FMNH2可以进一步将电子转移给Q。 NADH?Q还原酶 NADH + Q + H+ ========= NAD+ + QH2 细胞色素(cytochrome) 细胞色素 复合物Ⅲ的电子传递比较复杂,和“Q循环”有关。辅酶Q能在膜中自由扩散,还原型辅酶Q(氢醌) 将一个电子交给Fe-S→细胞色素c1→细胞色素c,被氧化为半醌,并将一个质子释放到膜间隙,半醌将电子交给细胞色素b566→b562,释放另外一个质子到膜间隙。一对电子由辅酶Q到复合物Ⅲ的电子传递过程中,共有四个质子被转移到膜间隙,其中两个质子是辅酶Q转移的。 Q循环是指在线粒体内膜中电子传递链上QH2分别传递一个电子到细胞色素中,即共使2个细胞色素得到电子,从而被氧化。 简写为cyt. c 氧化酶,即复合物IV,它的作用是将还原型细胞色素c的电子传递给分子O2,生成H2O。它是位于线粒体呼吸链末端的蛋白复合物,由12个多肽亚基组成。 cyt.a和a3组成一个复合体,除了含有铁卟啉外,还含有铜原子。cyt.a a3可以直接以O2为电子受体。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分子中的铜离子可以发生 Cu+ ? Cu2+ 的互变,将cyt.c所携带的电子传递给O2。 二、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理 由上述化学渗透假说可知,该模型必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线粒体内膜必须是质子不能透过的封闭系统,否则质子梯度将不复存在;二是要求呼吸链和ATP合酶在线粒体内膜中定向地组织在一起,并定向地传递质子、电子和进行氧化磷酸化反应。 化学渗透假说的实验证据 质子转移的两种假设机制 F1和Fo的亚基组成 线粒体外NADH的氧化磷酸化作用 (1)氧化-还原回路机制 该机制由Mitchell提出。他认为电子传递链中有一些电子传递体既可以传递电子,也可以结合H+,当它们被还原时,在膜内侧结合H+,而被氧化时,在膜外侧释放H+,这样就把H+从膜内运到了膜外。 (2)质子泵机制 这个机制的内容是,电子传递导致复合体构象的变化,氨基酸残基在膜内侧结合H+,构象变化后在膜外侧释放H+,从而把H+从膜内侧运到膜外。 质子转移的两种假设机制 F1由5种肽链组成,α3β3γδε。Fo由3种疏水亚基组成,a1b2c9-12。Fo形成跨膜的管道,质子通过此管道流回到膜内侧时驱动ATP合成。F1的α、β、γ、δ和ε亚基分别由510、482、272、146和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F1的总分子量为371kD。α、β亚基是同源的,每一个亚基结合有1个ATP,催化位点在β亚基上,α亚基上ATP结合位点的功能还不清楚,因为缺失这个位点并不影响F1的活性。 该假说是 1964年由美国生物化学家Paul Boyer最先提出,他认为电子传递过程中,线粒体内膜上的蛋白质组分发生了构象变化,转变成一种高能形态。这种高能形态通过将能量转移到ADP合成ATP后,又得以恢复其原来的构象。随着人们对ATP合酶结构的研究和认识不断深入,在构象偶联假说的基础上形成了ATP合酶结合变化和旋转催化假说。 ATP酶-构象偶联假说 当质子推动力驱使H+经F0质子通道进入时,F0组分质子化而发生构象改变,积累足够的扭矩力,推动γε相对α3β3旋转120°,使处于T态的催化部位释放ATP变成O态,同时L态催化部位上生成ATP变为T态,O态结合ADP+Pi变为L态 侧面观 顶面观 解偶联剂(uncoupler)是指那些不阻断呼吸链的电子传递,但能抑制ADP通过磷酸化作用转化为ATP的化合物。它们也被称为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 最早发现的一个解偶联剂是2, 4-二硝基苯酚(2, 4-dinitrophenol, DNP),它是一种弱酸性亲脂化合物,在pH7条件下,DNP以解离形式存在,不能通过线粒体内膜。但是在酸性环境中,DNP转变为脂溶性的非解离形式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