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性语文教学必须迈过的坎儿朱则光.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效果可诊断 1.设计并公布清晰的学段诊断命题蓝图 2.设计清晰的过程性评价指标 3.赋予诊断数据以反思调整的功能 4.把清晰的评价指标写进作业里。 1.书写张贴一则春联: 贴春联是春节最重要的民俗。自己亲自撰写张贴春联,春节会过得更有意思。 评价等级: 合格:自己亲自书写,并正确张贴。拍下春联图片。 优秀:春联内容原创、合乎规范。 标题 阐释 评价 评价决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和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判,而是伴随着学习过程的始终,至始至终。 评价是一种导向,也是一种控制,是一种促使学生全力完成任务的努力。 初一语文暑假学习建议 遇到的问题 纠结与矛盾: 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与文本的丰富性 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与教师的教学个性 确定应该确定的; 确定必须确定的。 让确定性和非确定性并存 确定性:语文教学必须迈过的坎儿 任务可陈述 流程可操作 效果可诊断 内容确定 方法清晰 评价具体 确定性:语文教学必须迈过的坎儿 “没用!” 多上与少上 上了与不上 讲多与讲少 讲这与讲那 考这与考那 …… 《我的叔叔于勒》: 理解金钱对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三要素解析:情节、人物、环境 理解巧妙的情节结构 品味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 专家的告诫: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 语文教学,长期走在一条和语文教师本人息息相关的路上,教师的素养、能力、喜好,甚至心情,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内容。 语文不等同于语文教学,正像开车和驾校。语文教学,不是培养文章学家、语言学家和作家。语文教学,必须有下线和上线。 模糊性确是语文教学的特点之一,但模糊不等于随意。 随意的语文让学生面对语文学习,无所适从,无所事事。 随意让语文教学,似乎谁都能教,但总是教不好。 教学内容僵化与随意性过大并存,是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痼疾。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 确定性:语文教学必须迈过的坎儿 “为什么没用呢?” “我们要学什么已经很清楚了,补了没用!” 确定性:语文教学必须迈过的坎儿 任务可陈述 流程可操作 效果可诊断 任务可陈述 1.构建一套教学内容确定的教材体系(必选+自选) 目前语文教科书所提供的,只是些菜肴的原料罢了,品种也有限得很,一堆萝卜青菜。要制成美味佳肴,老师们还需要自己去采购山珍海味,甚至还需要自己来发明油盐酱醋。对大部分老师来说,使用这样的教科书,只能沿用简陋的方法,清水煮萝卜青菜,或萝卜青菜清煮,而且把萝卜青菜煮熟、煮得能吞咽,还似乎有些不易。一年到头萝卜青菜清煮,这日子当然不好过,于是得想办法闹出点名堂,名堂就那么几招,于是得找些新点子,或把青菜弄得圆圆的,或把萝卜切得尖尖的,或把水搅得浑浑的,姑且自欺欺人,美名曰“美味佳肴”。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 全扶 半扶 不扶 运用 2.制定并公布明确具体的语文学习任务 流程可操作 1.编写让目标看得见的《教与学细目》 2.设计条理清晰的学习流程 课堂教学的常式: ——单元教学思路 ——单篇教学思路 ——写作教学思路 ——单元教学思路: 指导精读+小组分享+主题阅读+单元诊断 如“第3学段第一单元《说明事物抓住特征》”: 《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 《松鼠》 《国宝——大熊猫》 《蜘蛛》 《绿色蝈蝈》 《马年说“马”》 单元诊断 教师指导精读,3课时 小组合作展示,3课时 主题阅读分享,1课时 百词综合诊断,1课时 ——单篇教学思路: 目标 要求 学生 自读 展示 分享 校正 提升 教师的教:学生错解的地方; 学生漏解的地方; 学生浅解的地方。 ——写作教学思路: 每周随笔+双周片段+学段综合 如第3学段随笔计划: 随笔1:寒假那些事儿 随笔2:写写小动物 随笔3:我身边的榜样 随笔4:给我喜欢的古人排座次 随笔5:开头设置悬念 随笔6:环境描写烘托心理活动 如第2、3学段片段写作计划: 片段1:给人物画像——肖像描写 片段2:言为心声——语言描写 片段3:画出心湖上的层层涟漪——心理描写 片段4:举手投足亦传神——动作描写 片段5:学会立体写作——五官写作法 片段6:化腐朽为神奇——细节描写 课堂教学的变式: ——质疑式: 如《我的叔叔于勒》教学: 教师紧扣“悬念”的能力点提出三个话题: 话题一:小说为什么要从我家拮据的家境写起? 话题二:如果把“过去的于勒”即第5-7段调至小说的开头,好不好? 话题三:不写二姐的婚事行不行? 学生质疑,全班讨论: 为什么两次写到“唉!于勒竟在者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为什么写到于勒的两封信? 不写去哲尔赛岛游玩行不行? 不写父亲请吃牡蛎行不行? 认出于勒后,为什么写找船长打探的情节? 为什么写到若瑟夫给于勒小费的事情? 如果把见到的是一个富翁于勒,或是被穷于勒认出来好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