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本概念:
冷负荷:为了保持建筑物的热湿环境,在单位时间内需向房间供应的冷量;
热负荷:为了补偿房间失热在单位时间内需向房间供应的热量;
湿负荷:为了维持房间相对湿度,在单位时间内需从房间除去的湿量。
;;一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1)室外空气计算参数:指在负荷计算中所采用的室外空气参数。
(2)确定室外空气计算参数:按现行的《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中规定的计算参数。
(3)我国确定室外空气计算参数的基本原则:按不保证天数法,即全年???许有少数时间不保证室内温湿度标准,若必须全年保证时,参数需另行确定。
(4)室外空气计算参数的分类:;1、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湿球温度
确定原则:《规范》确定,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取室外空气历年平均不保证50h的干球温度;湿球温度也同样。
历年平均:指1950~1980三十年平均。
用途:用于计算夏季新风冷负荷。
2、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和逐时温度:
①空调因围护结构传热的负荷计算原理:按不稳定传热过程计算,因此,须知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和逐时温度
②夏季空调室外逐时温度 (tτ)按下式计算:;式中to.m-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规范》规定取历年平均不保证5天的日平均温度(?C);
β-室外空气温度逐时变化系数,按表2-1确定;
?td-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平均日较差(?C),可查表或按下式确定:;
3、冬季空调室外空气计算温度、相对湿度
①冬季空调室外空气计算温度的用途:在冬季利用空调
供暖时,计算围护结构的热负荷和新风负荷均用此温
度。
②确定原则:规范规定历年平均不保证1天的日平均温
度作为冬季空调室外空气计算温度。
③相对湿度:《规范》规定,采用历年最冷月(一月份)
相对湿度的平均值作为冬季空调室外空气计算相对湿度。;4.冬季采暖室外计算温度和冬季通风设计温度①采暖室外计算温度的确定:《规范》规定取历年平均不保证5天的日平均温度。②通风室外计算温度的确定:取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③采暖室外计算温度的用途:用于计算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负荷及消除有害物通风的进风热负荷(也即供暖系统设计热负荷),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的用途:计算全面通风的进风热负荷。;
5、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和夏季通风室外计算相对湿度:
①通风室外计算温度的确定:《规范》规定取历年最热月14
时的月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②通风室外计算相对湿度的确定:取历年最热月14时的月
平均相对湿度的平均值。
③温度及湿度用途:计算消除余热余湿的通风及自然通风。
进风需冷却时,进风冷负荷也采用。;二、室内空气计算参数;1、设计集中采暖时,冬季室内计算温度
民用建筑房间:宜采用16-20℃;
丹麦的Fanger教授依据人体热平衡建立起热舒适方程,进而确定预期平均价(PMV)指标。 研究表明:室温20℃比较舒适,18℃无冷感,15℃有明显冷感。;(3) 辅助建筑物及辅助用房室温:
浴室 (25℃) 更衣室 (23℃)
盥洗室(14~16 ℃) 托儿所、幼儿园、医务室 ( 20℃)
办公室 (16~18℃) 技术资料室 (16 ℃)
食堂 (14~16℃)
注:当工艺或使用条件有特殊要求时,各类建筑物的室内温度,可参照有关专业标准、规范的规定执行。;2、冬季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
《规范》第2.1.3条:;3、夏季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
《规范》第2.1.6条:
;采暖设计热负荷的确定依据:按平衡原理,即
热负荷=失热量-得热量
民用建筑:
失热量:围护结构耗热量、由门窗缝隙渗入冷空气、外门开启侵入冷空气。
得热量:太阳辐射
工业建筑:
失热量:除上述民用建筑失热量项目,还有冷物料运输工
具、水分蒸发。
得热量:设备散热,热物料,太阳辐射;一、围护结构的耗热量;1、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① 的确定:
a、外墙高度,本层地面到上层地面(中间层)。
底层:由地面下表面到上层地面。
顶层:平屋顶到屋顶外表面。
斜屋面:到门顶的保温层表面。
长:外表面到外表面,外表面到中心线,中心线到中
心线。
b、门、窗按净空尺寸。
c、地面、屋顶面积,地面和门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