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早期有机化.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化学史 第九章 早期有机化学理论的发展 第九章 早期有机化学理论的发展 1835年,维勒在给他的老师贝采里乌斯的信中讲到:“现在,有机化学几乎使我发狂,对我来说,它看来像是一个原始的热带丛林,充满着最诱人的东西;也像是一个可怕的无穷尽的丛林,看来似乎无路可出,因而使人不敢入内。” 19世纪上半叶有机化学的图景确实是这样。有机物的提纯、分离技术臻于完善,有机合成的不断发展,有机化学呈现出了辉煌的前景,吸引了大批优秀的化学家。 但是尚缺乏理论,多是些感性知识。人们所看到得只是“茂密森林”的外表。这需要人们勇敢地走进去,清除地面的树丛杂叶,开辟前进的道路,开采诱人的宝藏,揭示那无穷的奥秘,使人们零散、经验性的知识系统化、理性化。 担当这个重任的就是有机结构理论。我们现在首先考察一下有机结构理论产生前的准备和萌芽时期。 第一节 基团理论—第一个有机化学理论 一、拉瓦锡的早期见解 由第八章知道,拉瓦锡已使用了“基”的概念。他认为无机化合物是单基与氧化合,而有机化合物是碳和氢的复基与氧结合。 二、盖.吕萨克的见解 1815年,盖.吕萨克在对氰及氰化物的研究过程中,发展了基团概念。他指出,氰基在一系列同氯或碘参加的反应十分类似的反应过程中仍能不起变化。氰基实际上是一个整体,虽然也是化合物,但它与氢和金属结合时,起的是单质的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现代基团概念的意义。 三、贝采尼乌斯的电化二元论 贝采尼乌斯接受了拉瓦锡的观点,并发展了他的电化二元论。在19世纪初期,二元论几乎解释了当时已知的全部无机化合物,所以,至1820年左右,即已为化学界所普遍接受。 当得出有机物与无机物遵循相同的化学规律的结论时,他就试图把电化二元论推广到有机化学中,“氧是电负性最大的物质”,他就把含氧的有机化合物都写成氧化物的形式,即带正电的基与负电的氧相结合,这可看做是基团论的雏形。 四、杜马等人的“以太林学说”。 1828年,杜马和他的助手布莱提出了以太林学说。他们认为可以把乙醇及其许多衍生物看做是以乙烯作为其直接组分的化合物。乙烯的现代式是C2H4,但他们当时写作C4H4,因为他们采用的原子量是C=6,H=1,O=16。当时采用的原子量很乱,没有统一的标准。 依照以太林学说,杜马他们的化学式就有如下写法: C2H4.H2O (C2H4)2.H2O C2H4.HCl 这种观点还推广到了像糖这样的许多其他化合物中。贝采尼乌斯起初反对这个学说,但他却把乙烯命名为以太林基。以太林学说虽是第一次从单一观点考察大量有机物,强调了基团的作用,但它没有得到普遍公认,因为它不能推广到更多的化合物中。 五、李比希的生平(1803—1873) 1803年5月12日生于达姆施塔特商人之家,父经营药种原料,并开制造染料,涂料的小作坊,李比希自幼对化学就产生兴趣,排行老二(共三男四女)。 1811年,入八年制国民学校,成绩中下等,不能升至毕业班,15岁退学(因旧式教育与他的素质不适应,喜欢观察锻铁、铸造,染布技术、肥皂厂的生产工艺,学会制造市场上的摔炮技术,自学一些化学书,退学后,在附近乡村的药铺当学徒,父亲希望把他培养成药种商人。 由于药剂师应具备的化学知识早已掌握,学徒生活仅持续十个月,回到父亲开的作坊帮忙,自学化学,做实验,过两年,并不断要求父亲允许他上大学。 1820年,父将他送至波恩大学,他努力补习了拉丁文、希腊文、英文、法文、数学,第二年,李比希跟随卡斯特纳转入埃尔兰根大学读了十个月,大部分时间用在化学研究与实验上,写出一篇论文(关于雷汞),假期,外出旅游(不顾家庭困难),因参与政治团体,被捕后又释放,申请去法国留学, 1822年秋,来到巴黎索尔帮大学,盖.吕萨克等著名化学家聚集在那里,在盖.吕萨克指导下几个月(其间与杜马同学),1824年留学结束回国,获得博士称号,任命为吉森大学副教授(21岁),一年后升为教授。 李比希在大学设学生实验室,让学生亲自实验,一边学习理论,创造性的教法,使吉森闻名于世,1826年结婚,有三男二女,与维勒研究上发生争执,后成莫逆之交,44年通信不断,1824—1838年在吉森大学十四年,从事基础理论化学,尤其是有机化学方面的研究,1839年,转向应用化学领域,1840年写出有关肥料的《农业化学》,1842年写出《动物化学》。 1830年与贝采尼乌斯在汉堡见面,尊敬有加,1830年后学术问题上争执,1844年春,彻底破裂,国王在1845年封之为男爵,1850年47岁厌烦教学,49岁转往慕尼黑,1873年69岁还继续讲课,4月在院内打盹,患感冒,支气管炎并发肺炎死去。 李比希为人热情好辩,闻名于世。 化学上的功绩:论文200多篇,基础化学,雷酸盐,有机物元素分析法改进,对“根”理论的贡献,李比希发

文档评论(0)

roven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