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菏泽市中医医院
2010年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早中期诊疗方案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又称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早期表现为尿中排出微量蛋白尿,继之出现临床蛋白尿,最后进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终末期肾病是糖尿病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中医学中虽无糖尿病肾病的名称,但按其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属于中医“消渴”、“虚劳”、“腰痛”、“水肿”等范畴。
中西医病名
(一)中医病名:消渴病肾病(TCD编码:BNV068)
(二)西医病名:糖尿病肾病(ICD-10编码:E14.2)
二、诊断
(一)中医诊断
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病证部分》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糖尿病肾病中医诊断标准:
1、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等特征性临床症状。
2、有的患者初起时“三多”症状不著。但若中年以后发病,且嗜食醇甘厚味,以及病久可并发水肿,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
3、本病发生与禀赋不足有较密切的关系,故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二)西医诊断
目前对糖尿病肾病诊断尚无统一的标准,又没有除肾活检以外特异诊断方法,而肾活检也不可能普遍进行。因此,临床诊断,在确诊为糖尿病的前提下,排除泌尿系感染、糖尿病酮症 酸中毒、肾小球肾炎 、心力衰竭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肾损害,出现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20ug∕min 白蛋白尿的排泄(UAER) 200ug∕min ,间歇性或持续性临床蛋白尿,肾功能障碍,即可考虑糖尿病肾病之诊断。丹麦Mogensen 对糖尿病肾病提出了五期分类,为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和早期预测提供了依据。但Ⅰ、Ⅱ期目前一般的诊断方法难以发现,因此,我们依据临床实际出发,把糖尿病肾病分为早期、临床期、肾衰期。
早期:尿微蛋白排出率(UAER)增加,三月内连续尿检有三次UAER20 ug∕min ,但﹤200 ug∕min(30—300 mg∕24h)同时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的UAER增加的原因,如泌尿系感染、运动、原发性高血压、心力衰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临床期:⑴持续性蛋白尿(尿蛋白﹥0.5 g∕24h )连续两次以上,并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蛋白尿增加的原因(同上)。⑵肾功能进行性下降,血肌酐133umol∕L(1.5mg∕dl),可伴有高血压,水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三 、中医药综合治疗
(一)早期
1、辨证施治
肝肾气阴两虚证
症状:腰膝疲软,疲乏无力,头晕目眩,烦躁多汗,双目干涩,视物模糊,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益气养阴
方药:降糖得安汤加减。黄芪30g、太子参15g、生地15g、玄参15g、知母10g、丹 参15g、泽兰10g、葛根15g、苍术10g。
多食善饥者加石膏30ɡ、知母10ɡ以清泄胃热;腑实便秘者重用生地、元参各30ɡ 、加大黄 10ɡ以滋阴通下;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者加党参、扁豆各15ɡ以补中益气;眼底出血加槐花炭10ɡ、生蒲黄10ɡ以凉血止血,若阴虚阳亢眩晕较重者加川牛膝15ɡ、钩藤30ɡ、生龙牡各30ɡ以平肝潜阳。
中成药:
若视物模糊,两目干涩者加服石斛夜光丸,每次1丸、一日2次。
眩晕者给予天麻针2-4毫升,肌注,日2-3次。
⑵脾肾气阳两虚证
症状:腰膝痠痛,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面足浮肿,脘腹胀满,纳呆便溏,夜尿频多,舌苔淡有齿印,脉细弱无力
治法: 温肾健脾、益气温阳。
方药:右归饮合理中丸加减:熟地15ɡ、山药15ɡ、山萸肉10ɡ、枸杞子10ɡ、制附子6ɡ、肉桂6ɡ、党参15ɡ、白术10ɡ、云苓15ɡ、益母草15ɡ、水蛭6ɡ。
若胸闷心悸,舌胖苔腻者加陈皮10ɡ、半夏10ɡ、瓜蒌15ɡ、 薤白10ɡ以宣痹通阳、燥湿化痰;若五更泄泻,可加用四神丸以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中成药:腹胀便溏者可加用参苓白术散 6ɡ,每日2-3次。
2、针灸治疗:
肝肾气阴两虚证取穴:肝俞、肾俞、阴陵泉、太冲、侠溪、风池。
脾肾气阳两虚证取穴:肝俞、肾俞、命门、志室、太溪、足三里 、三阴交。
(二)临床期
1、辨证施治
⑴脾阳不振、水湿逗留证
症状:面目肢体浮肿,腰以下为甚,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脘腹胀满,纳呆便溏,形寒肢冷,小便短小,舌体胖大,舌淡或暗,苔白腻,脉濡细。
治法:温补脾阳,利水消肿。
方药:实脾饮加减:制附子6ɡ、桂枝10ɡ、云苓15ɡ、炒白术10ɡ、苍术10ɡ、大腹皮15ɡ、广木香10ɡ、厚朴10ɡ、泽兰10ɡ。
中阳下陷,大便泄泻不止者,加黄芪30ɡ、升麻10ɡ以升提中气。
中成药:可配合附子理中丸 6ɡ,日3次。
⑵肾阳虚亏、水湿泛滥
症状:面浮身肿,腰以下为甚,面色苍白,四肢欠温,腹胀尿少,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