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大连开发区八中 王晓玲 课标要求: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元曲 春秋诗经 战国楚辞 汉赋 唐诗 宋词 明清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 (一) 诗经 一、《诗经》、楚辞与汉赋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静女》 材料一: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粟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 馌比南亩,田畯至喜。 ——《诗经 七月》 注:一之日,指周历的正日,二之日是二月。觱发,风寒声。栗烈,凛冽。于耜,修理工具。 举趾,下地干活。 材料二: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诗经·硕鼠》 阅读材料,思考这两首诗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现实生活? (二)楚辞 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 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瑰丽华美、想象 奇特。 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内容: 特点: 地位: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背绳墨以追曲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三、汉赋 “撞千石之钟,立万石之 钜;建翠华之旗,树灵鼍之鼓。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巴俞宋蔡,淮南于遮,文成颠歌。” ——司马相如《子虚赋》 想一想,汉赋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 盛 唐 中 唐 一代诗仙:李白 新乐府派:白居易 二、唐诗、宋词和元曲 (一)唐诗 由盛转衰 千秋诗圣:杜甫 安史之乱 (二)宋词 《历代词话》中记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在这段材料中,幕士为苏词与柳词配了不同的伴奏乐器,并用“大江东去”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来代表二者的不同,这说明苏词与柳词分别属于哪个流派?各流派有哪些代表人物? 婉约派 柳永、李清照 豪放派 苏轼、辛弃疾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 有人说宋代文学的主要基调是“爱国、忧国、悲愤”。试从疆域及民族关系方面简要分析宋代文学具有这种基调的主要原因。 ? (三)元曲 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倒有人夸荐。老天只恁忒心偏,贤和愚无分辨。折挫英雄,消磨良善,越聪明越运蹇。志高如鲁连,德高如闵蹇,依本分只落得人轻贱。 ——无名氏《中吕·朝天子·志感》 1、元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阶级矛盾尖锐; 2、科举取士制度被废除; 3、元代读书人处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卑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