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银行理财七宗罪乱象 招行金葵花亏损近四成
肇始于2003年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转眼在国内已经走过了七个年头。在这七年当中,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居民理财观念的日益增强,银行理财业务也获得了大踏步的发展,并渐渐成为银行业务中愈发重要的一环。
然而,七年来的发展,得到的并非都是鲜花和掌声,银行理财也未能逃脱破茧成蝶前的阵痛宿命,众多银行理财产品大幅亏损、风险提示形同虚设、投诉无门推脱责任等现象屡屡曝光。
针对银行理财产品目前的种种乱象,万联证券银行分析师李双武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首先,监管方面需要对所有银行的理财产品的宣传资料进行严格审核。否则,银行总会打擦边球, 遇到问题互相推诿扯皮。其次,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多为银行存款的主要参与者,缺少风险识别能力。他们按过往的传统思维来思考银行的零售销售。这是风险点之一。因此,如果银监会或有关部门能做一个风险投资手册,由银行发给客户,并成为客户购买理财产品的必要条件,那会使风险有所降低。”
“银行方面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力度,丰富和加强自身的投资理财管理能力。 具体产品设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风险识别能力不强,已成为目前理财产品出现风险的原因所在。”李双武强调。
原罪一:业绩下滑,负收益频现
银行理财最受投资者诟病的“罪责”之一就是业绩不佳。一位陈姓投资者就对本报记者诉说了其购买理财产品的“惨痛经历”,由于产品运作不佳,其投资了200万购买了号称“双保险”的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结果在一年后赎回时缩水至半。
纵观近几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走势来看,从2008年至今,受金融危机影响,无论是本币产品还是外币产品,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都呈现出一个大幅下挫的曲线。银行理财产品屡屡爆出亏损,而且幅度惊人。
整个2009年,共有6824款理财产品到期,平均年化收益率为3.26%,这比起2008年4.53%的平均年化收益率来讲有明显下降的趋势,下降幅度接近三成。而据普益财富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28日,共有93家银行发行了4654款个人理财产品,上半年到期产品中零收益或负收益的产品有24款。这一数据较2008年已经有所下降,2008年的银行系QDII理财产品取得负收益的产品比例一度高达95%以上。
原罪二:产品说明,雾里看花
无论选择任何一款理财产品,投资者都应该对该产品有所了解。然而在当前各家银行推出的林林总总的理财产品、理财计划书面前,投资者往往面临无法选择的窘境。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理财产品结构越来越复杂,产品说明书越来越难懂。说明书中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普通投资者理解起来根本都是“雾里看花”。
银行理财产品的说明是一回事,而宣传又是另一回事,对于大多数非专业的投资者来说,看不懂说明书只能咨询工作人员或者看宣传资料。但是俗话说, “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工作人员大多数的时候都是在避实就虚,重点突出产品的优势,淡化相应的风险。投资者因在购买所谓“保本固定收益”的产品后,在赎回时却亏损的事例比比皆是。说明书晦涩难懂,宣传材料和宣传人员避实就虚成为了银行理财的第二宗罪。
原罪三:预期收益,永远“预期”
银行理财产品的第三宗罪就是令人捉摸不透的“预期收益”。几乎所有银行在推销理财产品都打出了“预期收益率”来大肆宣传,但在众多产品的说明书 “预期收益率”的具体计算方法则了无踪影。与目前市场中的开放式公募基金相比,银行理财产品在投资方向和投资收益计算方面显得非常不透明。
银监会2005年发布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曾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与客户签订合同前,应对非保证收益理财计划,提供预期收益率的测算数据、测算方式和测算的主要依据。2008年,银监会又特别强调,对于无法在宣传和介绍材料中提供科学、准确的测算依据和测算方式的理财产品,不得在宣传和介绍材料中出现“预期收益率”或“最高收益率”字样。因此说,目前许多银行在操作上还很不合规。
原罪四:信息披露, 隔帘观影
买了理财产品,却不知道自己的投资去向如何、表现怎么样,这是目前银行理财又一被大家诟病的地方。此前,热议一时的渣打银行理财产品巨亏一事,就被投资者点名批评信息披露不够。一位购买了渣打银行的QDII产品的李先生就曾在财富口碑网发帖称,刚刚购买的头两个月收到的账单上都显示了账面价值和赎回价格。但是随后一年多内,每个月寄来的对账单上都没有赎回价格。
目前,银行理财的基本信息披露远不及基金。无论是净值计算、申购和赎回日期、投资组合等方面的都远落后于其他的理财产品。“有些理财产品在设计之初明显有瑕疵,运作也比较混乱,它的资金流向、利益分配都不透明。资金运用方向上没有监管的条文,对信息披露没有强制要求,只能靠银行系统内部风险监管,这本身就具有很大的风险和隐患。”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