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跨越百年的美丽 梁衡 居里夫人生平介绍 梁衡(1946——) 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梁衡理性散文》 。 人民网河南视窗讯 (吴纪攀)11月4日下午,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梁衡受聘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兼职教授,随后为该校新闻学子做了题为“游走在新闻、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学术报告。 梁衡褐衣青衫,方面短发,架一副眼镜,表情冷静,音调不高而沉实,右手配合讲座不时打一些手势。他用一个钟头讲了新闻的五要素,即受众、事实、时间、信息和传播,他比之奥运的“五环旗”,而前三者最为重要。 对文学,他说“文学是驾驭语言的能力”,文学不好,就不能把好的思想表述出来。他特别提到了中国文学史上的“脊梁骨文学”,如贾谊的《过秦论》、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诸葛亮的《出师表》、魏征的《谏太宗十思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天祥的《正气歌》、林觉民的《与妻书》、方志敏的《清贫》等,这些书中的核心思想都已化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他举例说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写作前先读司马迁的文章,意在“借一口气”,以此说明同学们要把这些“脊梁骨文学”精读吃透。 追求一个境界——谈梁衡的散文季羡林 我认为,梁衡也属于“经营派”散文,而且他的“经营” 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都非同寻常。即以他的写人物的散文来说,一般都认为,写人物能写到形似,已属不易,而能写到神似者则不啻为上乘。可是梁衡却不以神似为满足,追求一种更高的水平,异常执著地追求。但是他追求什么呢?我想了好久,也想不出一个恰当的名词。我曾想用“境地”,觉得不够。又曾想用“意境”,也觉得不够。也曾想用“意韵”、“韵味”等等,都觉得不够。想来想去,我突然想到王国维的“境界”,自认得之矣。 “境界”,同“性灵”、“神韵”等一些文艺理论名词一样,是有一定的模糊性的,颇难以严格界定其涵义,但是统而观之,我们是能够理解的。这是一个富有启迪性、暗示性、涵盖性的名词,上举《人间词话》最后几句话可以给我们一些启迪。 现在从梁衡散文中举出一个例子来。他的名作《觅渡,觅渡,渡何处?》是写瞿秋白的。瞿秋白这个人才华横溢,性格中和行动中有不少矛盾,梁衡想写这样一个人,构思了六年,三访瞿秋白纪念馆,迟迟不敢下笔。他忽然抓住了“觅渡”这个概念,于是境界立出,运笔如风,写成了这篇名作。 梁衡是一位肯动脑,肯刻苦,又满怀忧国之情的人。他到我这里来聊天,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难得他总能将这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 在回答是否赞成用散文笔法写新闻时,他从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散文—小说—诗歌列了一条向上延伸的线索,他说新闻的本质是信息,文学的本质是审美,这条线上的体裁越往后信息越弱化,而审美性越来越强,此消彼长。他讲到,每个通讯都有一个消息作为内核,正如桃子的核,通讯可以吸收文学的东西,但“核”不能丢掉。他反对消息散文化,认为这样会误导青年人。 * 居里夫人即玛丽·居里(Marie Curie),是一位原籍为波兰的法国科学家。她与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都是放射性的早期研究者,他们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o)和镭(Ra),并因此与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Henry Becquerel)分享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居里夫人继续研究了镭在化学和医学上的应用,并且因分离出纯的金属镭而又获得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在婚前姓名为曼娅·斯卡洛多斯卡(波兰文为Manya Sklodowska),于1867年11月7日出生于波兰华沙市,当时波兰正在俄国统治之下。曼娅的父母都是教师,在她出生(她是他们的第五个孩子)后不久他们就失去了教师职位。为了糊口,他们包下了一些学生的伙食。为此,年轻的曼娅也要协助做饭,每天要工作很长时间。然而她仍获得了中学生的优秀奖章。中学毕业后,她当了家庭教师。1891年她到巴黎进了巴黎大学,攻读物理学和数学,毕业时成绩名列全班第一。1894年她与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相识,第二年他们结了婚。 从1896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