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 。
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 。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就叫长江。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虽不曾看见长江美,梦里常神游长江水。虽不曾听见黄河壮,澎湃汹涌在梦里。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 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巨龙脚底下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
《龙的传人》
第8课 民族文化的摇篮
沈阳市第一七〇中学
闫振宇
PART ONE
PART ONE
一、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史前文化
PART ONE
一、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史前文化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时间
地理位置
经济状况
社会生活
突出特色
距今约7000-5000年
距今约7000-5300年
黄河流域中游
长江流域下游
种植粟米、饲养家畜、渔猎
种植水稻、饲养家畜
村落和墓地
干栏式建筑
彩陶
水稻、干栏式建筑
人面鱼纹彩陶盆
双耳尖底陶瓶
刻画符号
炭化稻粒
稻穗纹陶盆
仰韶文化影响考古学的发展。
仰韶文化影响中国历史的研究。
仰韶文化影响世界对中国的认识。
仰韶文化的历史价值
PART ONE
一、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史前文化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时间
地理位置
经济状况
社会生活
突出特色
距今约4500-4000年
距今约5200-4000年
黄河流域下游
长江流域下游
种植粟麦、水稻,饲养家畜
种植水稻
修建城堡和大型建筑
巫术和占卜
密集村落、墓地、祭坛
大型水坝、古城
黑陶
贫富分化,迈进文明
玉器
龙山文化黑陶罐
1975年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该器为盛储器,是黑陶中局有代表性的典型器。
蛋壳黑陶高柄杯
1973年山东日照东海峪出土,泥质黑陶,造型细高,有喇叭形大侈口,深腹,圆底的杯形,下加细长柄,柄中部凸起一段作鼓腹状,表面布满竖向细小镂孔,整齐匀和,柄下端为圈足形座,腹部饰有弦纹。造型别致秀美,制作精巧,杯身最薄处不足0.5毫米。通体透射着黑色光泽,质感细腻温润,散发着高雅气质和诱人的魅力,堪称绝代之作,是古代陶艺的精华。
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磬,亮如漆
玉琮 玉钺 玉璧
水坝遗址
将改写都江堰“世界迄今仅存的叹为观止的生态工程”之说,同时也开启了史前水利考古研究的新领域。
浙江余杭良渚文化古城遗址
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等考古学家指出,良渚古城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同时代中国最大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可称为“中华第一城”。
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标志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
国家文物局指出:良渚遗址群将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蚌壳龙
河南西水坡文化遗址
仰韶蚌壳龙:最早被发掘并认可、且目前保护开发最好的“中华第一龙”
龙纹陶器残片
辽宁阜新查海遗址
石塑龙
辽宁阜新查海遗址
年代最久远、形体最大的“中华第一龙”
彩绘龙纹陶盘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内蒙古翁牛特旗出土
墨绿色玉龙
最精致、最具成熟龙形的“中华第一龙”
玉猪龙
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
玉龙
安徽凌家滩遗址
玉盘龙和透雕龙形玉
湖北江汉平原石家河遗址
北方文化的龙形文物
二、混血的龙
中原文化的龙形文物
南方文化的龙形文物
多元一体性
多元性意味着中华古文明的丰富多彩和强盛的生命力,
一体性表明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知识链接】
解码“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2001年,“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项目被正式提出,简称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截至目前,探源工程在以下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首先,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
其次,丰富了对人类文明起源的认知。
第三,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了总体认识。
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散布在中国的四面八方,犹如天上群星之星罗棋布——已故的中国考古学界泰斗苏秉琦先生多年前就曾提出中华文明初始时期的“满天星斗”说。
多年来,探源工程专家聚焦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以田野考古工作为中心,并将实验室“搬”到了考古工地,擦亮已经沉睡数千年的文明“星斗”,也为实证5000年中华文明提供重要证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