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您的位置:首页 我的继续教育 全文
静脉输液护理新进展
静脉输液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广东省人民医院 李柳英
静脉输液是直接地、大量地将药液输入血管内,所以对输入药液的质量,所用器具以及输液时的操作,都必须严格要求。如果输入被细菌、致热源、微粒污染的液体,其危害可立即显现。常见的静脉输液治疗相关并发症有以下几类。
一、静脉炎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1. 静脉炎的发生原因
(1)化学因素
药液过酸或过碱
过高渗或过低渗
刺激性较大
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
常用药物的pH值:
Ampicillin (氨苄青霉素) 10.0
Bactrim (磺胺合剂) 10.0
Cipro (环丙沙星) 3.3~4.6
Dilantin (地伦丁) 10~12
Dobutamine(多巴酚丁脸) 2.5
Dopamine (多巴胶) 2.5~4.5
Doxycycline(强力霉素) 1.8
Gancyclovir 11.0
MorPhine (吗啡) 2.0~6.0
Phenergan (非那根即异丙嗪) 4.0
Potassium(钾) 4.0
Tobramycin(托普霉素) 3.0
Vancomycin(万古霉素) 2.5~4.5
(2)机械因素
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
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
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
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
(3)细菌因素
无菌操作不严格
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
导管内血液残留
药液污染、给药装置污染
病人的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 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
2. 静脉炎的分级(INS)
0级:没有症状
1级:输液部位发红,有或不伴疼痛
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祥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1英寸,有浓液渗出
对静脉炎进行分级,利于进行区分、记录、管理及追踪。
3. 临床表现
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
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血栓性静脉炎) 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4. 静脉炎发生率的计算
静脉炎的例数
静脉炎发生率= × 100%
静脉输液的总数
静脉炎发生率应低于5%或更低(INS标准),如果静脉炎的发生率高于5%,应寻找原因并予以排除。
5. 静脉炎的预防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选择适合的静脉导管及穿刺针;
穿刺后针头要固定牢固,避免在关节或活动度大的部位置针或置管;
对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或留置深静脉导管(全麻术后24小时更换输液部位);
避免在瘫痪的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补液;
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穿刺输液;
适当加人缓冲剂,使输入液体的pH值尽量接近正常人体的pH值(7.4);
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输液速度;
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72小时;
使用高质量的无菌透明敷料;
加强外周留置针留置期间的护理;
输人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选用粗大的血管或留置深静脉导管。
6. 静脉炎的处理
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
将患肢抬高、制动;
局部进行热敷或热湿敷(50%硫酸镁或95%酒精);
搽喜疗妥软膏;
中草药外敷;
必要时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
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抗炎能力。
二、药物渗漏
药物渗漏包括渗出和外渗。
渗出: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