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同样心愿者.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1 怀同样心愿者,无别离 文/许江 吴冠中先生仙逝,引起全社会的关切。众多的悼文,从各个方面寄以深切怀念。有怀念他的卓越的艺术成就;有怀念他孤傲不屈的艺术灵魂;有赞美他的求真处实的顶真精神;有颂扬他淡泊名利的平民本色。吴先生渐行渐远,但他的身形却越显得高大起来。这个真诚的艺术老人仿佛一座高塔,人们瞻仰他,并在不同的方位上感受到被引领和被照亮的意义。 金秋时节,文化部和 浙江省在浙江美术馆举办“东西贯中·吴冠中艺术回顾大展”。这个展览策划之初,曾经与吴先生有过商量,原是要作为给老人庆生的学术礼物,如今却成了众人的一份心灵纪念。展览集中了吴先生毕生捐献给各个美术馆的307件作品。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将全面展示他的艺术,梳理他的人生,宣传他的精神,追怀他的不朽灵魂。作为吴先生的母校的代表,在这个画展的作品辑集成册之时,我结合吴先生与中国美术学院学术脉络的血肉情谊,着重谈谈他对 林风眠开创的东方艺术复兴之路的高峰性的坚守与拓展。“东西贯中”,这不仅是一种偶合的谐音,更是吴先生纵横一生、融通东西以贯注中国当代绘画的真切写照,是中国美院学脉代代传承、生生不息的特色风采。我努力想说明的是:在一位大师的灵魂深处,有着怎样的一代人的邀约,他们怎样前赴后继地献身于民族文化振兴的历史使命。 一 我和吴先生是忘年交。在我和吴先生的所有的接触中,他始终对母校一往情深。他反反复复多次谈到他进入杭州国立艺专的经历。他是由 朱德群先生带着参观了当时(1936年)的国立艺专,艺专氛围深深打动了他,他毅然从浙大转学到国立艺专。在艺专他又很快成长为最富于热情和理想的青年。多少年以后,在我们研究吴先生艺术和精神的时候,都一再感受到:吴先生是国美学脉精神的最全面的实践者,他坚守和发展了林风眠开创的东西艺术融合之路,并形成了一代高峰。同时,我们也自问,当时的国立艺专是以怎样的一种氛围来深深地打动了吴先生,并启示了他的精神未来呢?这个答案不能单纯地归于吴先生的铮铮铁骨和个性真情,也不能简单地视为国立艺专对自由创造的重视。我想这里面是有着一种深刻的精神契合的,是有着一种对于创造性灵魂的强烈的邀约的。 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是1928年由 蔡元培、林风眠等一代先师创建的国立艺术院。学院创建的学脉思想就是融合中西文化、创造新东方艺术。这一思想的核心是民族文化振兴的使命精神。蔡元培创建国立艺术院是要“以美育代宗教”,用“美的心来唤醒人心”。艺术院当年的学术宗旨是:整理中国艺术,介绍西方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艺术院集中了中国一批最优秀的艺术家,创办艺术社团,出版艺术书刊,重视理论研究,开拓国际视野,以新东方艺术的创造为己任,以“为艺术战”为使命。这些都深深地影响和打动了包括吴先生在内的一代青年。到吴先生进校学习之时,正是抗日救亡最艰苦的时期,学校一再内迁,教学条件和师资状况都很艰难。但吴先生的精神中仍燃烧着创造的火焰。在1938年吴先生代表几位同学从重庆写给远在上海的恩师 吴大羽的信中,他满怀激情地写道:“羽师,学校虽换了新环境,但尚不能给生等以‘新生’,此时此地,仍如鲁迅先生所言:‘人是有的,没有声音,寂寞的很。’生等常以火把比拟我师,天天祈望热的到来,确乎这冰冷的沙漠,将冰冻了所有的青年的心灵。” 上世纪30年代初鲁迅先生曾经热切地关心过这个学校中青年的成长,对年轻的木刻运动给予热情的支持。所以这所学校中有众多的学生崇敬鲁迅先生。吴先生更是将鲁迅先生视为自己一生的精神父亲。他晚年深切地说:“说真话是鲁迅给我的影响,我用几十年的人生去实践这一点。”去年12月,我们去看望吴先生,他还高兴地说:“宜兴绍兴都是兴。鲁迅的 故乡在浙江,所以我的艺术故乡也在浙江。” 吴先生的心中始终燃烧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挚爱。1950年,正在巴黎学习的吴冠中先生毅然选择了回国。在归国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他历经坎坷。对于当时国内的写实主义主流画风来说,他似乎走得有点远;对于西方风行的艺术潮流来说,他却又被认为是缺少先锋风采。这是他真正的“心苦”。但他矢志不移,始终以东方绘画艺术的使命来要求和鞭策自己,坚持做一个有脊梁的中国文人。改革开放之后,吴先生有机会说真话,道真言,他率先提出“形式美”的讨论;以“风筝不断线”来呼唤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以“笔墨等于零”来激起笔墨当随时代的论争;甚至一再提出“改革美协与画院”的呼喊。吴先生始终以一个艺术家的独立人格和不屈意志向社会的积弊挑战。他代表着中国社会的心灵良知,发出文化拯救的呼喊,真切地履行了林风眠那一代人所不可能的思想使命。 二 国美学脉的另一特征是会通精神,强调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相通,人品与艺行相通,古今相通,中外相通。这一精神恰是吴先生艺术人生的熠熠亮点。1946年,吴先生参加当时官费留法学习的全国考试。美术史的考题是(一)“试言中国山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