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若一个化合物在220~800nm无吸收峰, 则此分子结构中不含共轭体系,没有醛基、羰基、溴或碘。它可能是脂肪族碳氢化合物、腈、醇、醚、羰基、氯化烃和氟化烃。 (2)210~280nm有吸收,可能含有两个共轭单位。 (3)260~300nm有强吸收带,表示有3~5个共轭单位。 (4)280~300nm有弱吸收带,示有羰基存在。280~300nm有中等强度的吸收带,且有一定的精细结构,示有苯环结构。 4. 有机化合物异构体的判别(顺反异构、互变异构和旋光异构等) 无共轭, ?204nm有弱吸收 有共轭,?245nm有强吸收 对于顺反异构来说,一般顺式异构体的最大吸收峰波长比反式异构体要小,因此可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进行区别。 5.研究化学反应的速度 例:催化分光光度法 6.测定络合物的组成 常用的方法有:斜率比法、摩尔比法、等摩尔连续变化法(连续浓度变更法)、平衡移动法等。 7. 有机化合物分子量的测定 某种物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该物质内部特征结构的反映。所谓物质的内部特征结构,主要指的是该物质分子中所含有的发色团。 对于具有相同发色团的不同物质,如果都取相同的重量(或配成相同浓度的溶液),则分子量越大者,发色团所占的比例越小,吸收强度越小;反之,分子量越小者,发色团所占的比例越大,吸收强度越大。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原理来测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量。 8.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应用的最新进展 (1)多组分不经分离、直接测量; (2)联用技术; (3)积分光度法进入复兴时期。 第二章 复习思考题 1. 电子光谱(亦称紫外-可见光谱)产生的本质是什么? 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通常有哪几种价电子跃迁类型?除此还有哪两种跃迁可产生UV-Vis吸收谱? 3. 在有机物紫外-可见吸收谱解析中吸收带如何分类? 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的对比度是指什么?在实际分析测定中有什么意义?影响对比度的因素有哪些? 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有哪几种?有哪些扩展方法? 6.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的特点有哪些? 7.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参考书目: 1.《仪器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武汉大学化学系编,2001年6月第一版 2.《仪器分析》,林新花 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5.《分光光度学》,机械工业出版社,杨茹,邱法林,刘翊编,1998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6.《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上册,原子能出版社,陈国珍等编,1983年 7.《分析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成都工学院,上海化工学院编,1979年 8.《现代仪器分析实验与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陈培榕、邓勃主编,1999年12月第一版,2004年5月第4次印刷。 9.《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化学工业出版社,李昌厚 著,2005年6月第一版,2005年7月北京第二次印刷。 10. 《仪器分析》,哈尔滨大学出版社,向文胜、王相晶 主编,2006年9月第1版,2006年9月第一次印刷。 11. 《实用仪器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杨根元,金瑞祥,应武林 主编,1997年9月第2版,1997年9月第一次印刷。 (3) 吸光度范围 吸光度在0.2~0.8时,吸光度测定误差最小。因此,应把待测组分浓度的吸光度控制在0.2~0.8。 3. 反应条件的选择 (1)溶液酸度 溶液酸度对待测组分的测定有显著影响。表现在:直接影响待测组分的吸收光谱、显色剂的形态、待测组分的化合状态及显色化合物组成。 在实际工作中常用单因素实验来确定适宜的溶液酸度。 (2)显色剂浓度 显色剂用量将影响显色反应。过量的显色剂可以使显色反应趋于完全,但是过量太多,有可能改变有色化合物的组成,影响化合物的颜色。 可用单因素实验测定溶液吸光度随显色剂用量的变化,根据变化曲线,选择获得具有高灵敏度且吸光度恒定的显色剂用量。 (3)温度的影响 在分光光度测定中,通常都选用室温显色反应。当温度对显色反应速度可能有较大的影响时,需要考虑温度的影响。合适的温度可用单因素实验来确定。 (4)显色时间 这里包括两种时间:一种是由于显色反应速度不同,达到反应完全所需的时间;另一种是有色化合物维持稳定的时间。这两种时间均可用单因素实验来考察。 4. 参比溶液的选择 (1)溶剂参比溶液:当待测组分溶液的组成较为简单,共存的组分在测定波长的光吸收很小时,可用溶剂作为参比溶液。 (2)试剂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DB 14T 2122—2020地质灾害调查规范.pdf VIP
- 高速铁路的养护维修—高铁精密测量控制网.pptx
- 俄语学法指导八年级全一册答案.doc VIP
- 4.6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第1课时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教学课件)-2025-2026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湘教版2024).pptx
- 卫星互联网行业报告:卫星互联网建设与应用.pptx VIP
-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钻井井场设备设施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清单.pdf VIP
- 09SMS202-1埋地矩形雨水管道及其附属构筑物(混凝土模块砌体)清晰版建筑工程图集 .docx VIP
-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资料.ppt
- TGSS型水平刮板输送机.doc VIP
- 医学ppt--肥胖心血管疾病.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