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沧东电影“人文”元素对剧情的反抗性与引导性-2019年文档资料.docVIP

李沧东电影“人文”元素对剧情的反抗性与引导性-2019年文档资料.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沧东电影“人文”元素对剧情的反抗性与引导性   李沧东作为国际知名的韩国导演,寥寥几部片子便将个人创作的典型性发挥极致。这与他的文学底蕴分不开,故被称为“作者导演”或“诗导演”。他创作的影片大多聚焦典型的小人物。“人文”的属性在乎于他以人为本的气质,和悲天悯人的创作要求上来说。如《诗》中看管孙子,寻找灵感的杨美子;再如《薄荷糖》中对生活绝望的金永浩;又如《燃烧》中有着作家梦的邮差钟秀。表现的母题也都关于存在主义,但其都将电影置于韩国特定的历史时期,反思社会变革,极具人文关怀色彩。   路易斯?贾内梯在《认识电影》中说到:“像形式主义者一样,作者论的拥护者认为,拍好电影不在于主题内容,而在于风格化的处理,而控制如何处理就是导演――作者。”[1]而在李沧东导演影片中,“人文”的情节总能出现故事高潮处或前后阶段处,并且还将改变原有剧情的发展轨迹,以此来反抗剧情发展的惯性,“人文”情节的介入对于剧情起到反转作用。   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中说到:“揭示还会产生更强的冲击力,所以我们常常将其保留到重大转折点:幕高潮。”[2]在李沧东部分电影中,这样的重大转折往往伴随着“人文”相关的角色人物亦或者是“人文”相关的社会活动情节。在最具代表性的是影片《密阳》中比如李申爱信仰基督之后,决定原谅杀害自己儿子的凶手,还在去监狱的路边采了一束鲜花准备送给他。但是当她见到凶手之后,发现凶手红光满面,并且凶手告诉他,一开始自己也很痛苦,但是信仰上帝之后,这种痛苦就消失了。因为上帝已经原谅了他。申爱一下子就怒了,说:“我还没有原谅你,上帝凭什么原谅你?”出来之后,直接昏倒,然后信仰崩塌,并在基督活动上放爱是假的流行歌曲。“人文”情节部分的介入,改变了原本故事的走向,成为故事的转折,但往往这种转折伴随着对剧情发展强大的惯性的反抗。原本李申爱内心逐渐平静,认同教义所说的宿命,但又由于外界的刺激,将原本消散的悲愤之情重新聚集找到宣泄出口而在情节上反抗,最终走上精神崩溃之路。本是救赎罪行的“人文”教义在此刻却变成有失公正的道德权力,在原谅一方的同时也在割裂另一方的道德准则。   在《电影美学与心理学》中,让?米特里说:“正如心象,这种‘质料’异于严格意义的纯感知,成为一种记忆活动,一种有意识的行为,一种对现实的判断。”[3]立足于韩国社会边缘小人物的李沧东导演,意在用诗意一般的气质来娓娓道来。在《诗》中,角色杨美子一直追寻诗的灵感,甚至将孙子因强奸入狱都成了她生活的“副线”。她在寻找属于个人的心象从而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经过五次写诗的经过,可以看出她已化身为一个正义或是宿命的审判者,渴求寻找孙子的良知。这与“人文”的属性是相适应的。(五次有:受害者家中忏悔,孙子无忧无虑踢球,三四在一起,得知患上阿兹海默症,美子去和受害者母亲会面碰上杏子跌落。)写诗班如同“人文”唱诗班,她寻找灵感即理由原谅有罪的孙子。不难看出,若无写诗班这一情节,美子的选择便与其他同罪孩子的家长一样,认为用钱补偿便能赎罪。但她最终的选择是亲手将孙子用“审判”的方式送人警察局。以此可见“人文”情节对于剧情走向的对立反抗。恰因如此,李沧东的个人作者特点一览无遗,角色人物美子的心象也称为李沧东个人创作的心象。片中同样是“人文”情节引导故事走向。   在2018年入围戛纳电影节影片《燃烧》中,李沧东用同样的思维定式,将“人文”元素杂糅进故事情节中,对故事起到反抗或者引导作用。影片讲述青年钟秀偶遇童年好友惠美,在她去往非洲旅行之前托钟秀照顾她的猫,而在她回来之时,身旁多了一位富二代本……李沧东改编自村上村树短篇小说《烧仓房》和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烧马棚》。燃烧一词在原小说中的意味是“烧掉无用的仓房,即烧掉无用的人。”燃烧代表着消失,极具“人文”色彩。整片钟秀只有一个镜头在欣赏着烧着的塑料棚,而此画面也实属钟秀臆想。这让我们不禁联想到那只不见踪影的猫,那些在浴室抽屉的首饰背后的主人……这些不见踪影的东西是否与存在有关?是否是无用之物而被“燃烧”?显然李沧东并未给出答案,而仅仅是将“人文”的谜题摆出来,让读者自行用自身意识中的影像来填补电影中的空白,用“人文”等“人文”元素来引导观众对于电影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得出属于接受者个人的主题意味。   弗洛伊德认为:“有意识的、觉醒的生活不过是冰山一角,而生活的绝大部分是淹没于水下的、视觉无法触及的,这一部分由潜意识主导着……艺术家的潜意识受压抑的程度或潜藏的程度不如普通人那么深。因为他们迫切地想将潜意识中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出来,所以他们就创作出一些作品,这些作品就像梦一样,是对潜藏愿望的一种满足。”[4]在李沧东每部影片中或多或少都可见“人文”元素的影子,它们本身对于故事情节有引导性或者反抗性,总而言之对剧情的走向起着重要的作用。李沧东作为

文档评论(0)

zjq11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