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交流互惠Lecroisementdessavoirs-ATDCuartoMundo.docVIP

知识的交流互惠Lecroisementdessavoirs-ATDCuartoMundo.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8 知識的交流互惠Le croisement des savoirs 2008年6月 發行人:第四世界中文部 聯絡人:楊淑秀 / 編輯顧問:孟武盛、林燦仁、陳慧鈴、陳香綾、潘玉玲(按筆畫順序) 「我們的世界,不管人們怎麼說, 渴望迎接被拋棄者、親近孤獨者、 尊重被嘲弄者、修復赤貧者的權利, 並注入愛。」 --若瑟?赫忍斯基,第四世界運動創立人-- 本期要目: 若瑟?赫忍斯基文選?:《窮人在思想界的位子》 「窮人如果沒被引進思想界,就會繼續滯留在城邦之外。」 受災者的投身:「從此,我有了一個父親,老人有了一個兒子。」 年輕人的見證: 1. 北京:我隨中國NGO代表團去災區調研--「據了解,地震第二天,農民就開始下地幹活了。」 2. 台北:偏鄉遠距教學,如何相遇?-- 「我看到了台灣的另一個角落,另一個珍貴的文化,和另一群也懷著夢想的孩子。」 親愛的朋友: 一些賑災專家提醒我們:「災後重建的大敵是公眾的遺忘。」所以,本期《知識的交流互惠》選擇繼續見證。一位北京的年輕社工見證四川受災農民,在地震第二天就下地幹活了,「因為他們還要繼續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繼續堅強地活下去。」 天災的痛苦尚未停止,但正如五月十八日《南方週末》的一篇文章所言:「災難孕育社會進步的可能。」但是,該如何讓 無疑地,赤貧也是一種災難,一種幾千年來,人類還沒有成功根除的災難。若瑟?赫忍斯基認為:「窮人如果沒被引進思想界,就會繼續滯留在城邦之外。」我們試圖消滅貧窮,但是,我們知不知道「窮人是如何看待我們這些試圖接近他的人們?」 該如何讓窮人的想法與經驗啟發、滋潤思想界?以便一起描繪出貧窮的普世性面貌,建構一個真正的滅貧知識?這絕對不是一種抽象的理論。 在台灣,一群大學生,在老師的鼓勵與帶領下,和偏鄉的孩子相遇。不是五分鐘的熱度,不只是寒暑假的活動,他們在學期中,透過遠距教學,繼續和孩子們交流、相遇。他們深知,要進入另一個世界,認識另一群人的思想,需要時間。 祝 閱讀愉快 第四世界持久志願者敬上 若瑟?赫忍斯基文選  窮人在思想界的位子 譯註:讀者可以在下列網址找到本篇文章的法文原文:/De-la-connaissance.html 編按:1962-1963年期間,一個聚集了科學家、社會工作者和社團倡導者的研究團體定期聚會,旨在研究難以適應社會生活的家庭。團體成員來自歐洲、北美洲。這個研究團體的成員也包括第四世界首批進入諾瓦集貧民窟投身的志願者,若瑟?赫忍斯基在這個團體發表了這篇研究引言。 上次研究團隊聚會時,我們提到還有許多家庭生活在一種讓人感到義憤的貧困狀態,我們的社會沒能將發展成果與他們分享。我們當時認為,社會的這種無能肇因於:它對這些家庭生存狀況,還有他們如何過活的方式缺乏分析。 然而,在人類的思想史上,窮人並非陌生人;相反地,在人們的心思念慮中,他們一直佔著一席之地,而且是一個越來越重要的位子。今天,不管一個人的哲學思想、宗教或政治選擇為何,也不管他出身背景為何,誰不曾質問過貧窮的問題,不論以何種形式?但是,為什麼我們繼續在最富裕的國家發現赤貧的情況?它讓我們以怪異的心情,回想起千百年前的赤貧面貌,即便如此,我們似乎不曾認真地尋求理解? 我們將“貧窮的狀態”和“生活其中的窮人”混為一談 首先必須承認,在審視貧窮時,我們思慮的往往不是貧窮本身,而是生活在其中的人,或是被分類過的群體。之所以如此,很可能是因為在猶太教與基督教文明的洗禮下,貧窮的表述方式經常伴隨著下列圖像:寡婦、孤兒…。我們記得的就是這些個別面貌的圖像,而非普世性的輪廓;然而,這些圖像是如此清晰的向我們呈現他們的普世性。也因此,我們看到這個拉匝祿譯註:拉匝祿(Lazare)是新約聖經的人物,路加福音第十六章記載,「有一個富家人,身穿紫紅袍及細麻衣,天天奢華地宴樂。另有一個乞丐,名叫拉匝祿,滿身瘡痍,躺臥在他的大門前。他指望藉富家人桌上掉下的碎屑充饑,但只有狗來舐他的瘡痍。 譯註:拉匝祿(Lazare)是新約聖經的人物,路加福音第十六章記載,「有一個富家人,身穿紫紅袍及細麻衣,天天奢華地宴樂。另有一個乞丐,名叫拉匝祿,滿身瘡痍,躺臥在他的大門前。他指望藉富家人桌上掉下的碎屑充饑,但只有狗來舐他的瘡痍。 也因此,我們重視寡婦和孤兒。除此之外,當然,其他的窮人也被引進我們的思想:奴隸、農民、工人、發展中國家的人民…常常是經由各種抗爭,他們一個接著一個,被強加在我們的想法裡,然後,我們就分析他們的案件。然而,我們卻沒有試著去理解:為了認出或甚至預見其他各種形式的貧窮,他們的生存條件有什麼普世性的面貌? 這種傾向把焦點放在這些人身上,而不去看他們與大部份的人類所分享的處境,

文档评论(0)

yuxiuf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