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是李铭,在刘斌副教授的知道下完成了毕业论文。我毕业论文的题目是: 下面主要从这四大部分来介绍我的毕业论文 下面具体讲解研究法方法与过程 试验采用四极法对岩样的电阻率进行测量,可以消除接触电阻的影响; 并用粘结而非钻孔的方式来固定电极,可以尽量少的减轻对岩样原有结构的影响; 在电极与岩样间涂抹湿粘土增加耦合性; 为了防止电流通过压力机,使用绝缘漆+绝缘薄膜+绝缘垫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试验使用的试验机是GAW-2000电液伺服岩石钢性试验机,即可在计算机上设置试验步骤自动完成,也可人为干涉控制。 电阻率测试装置使用自行开发的超高速电阻率实时采集系统,采样频率高达250KHz,数据可实时显示并保存在电脑上,在本实验中使用的量程为±10V。 本试验选用广西某隧道的灰岩试块作为实验材料,经过取芯、切割、打磨得到直径50mm高100mm的标准圆柱体试块,用于单轴压缩和循环加卸载试验,直径50mm高50-60mm的圆柱体试块用于巴西劈裂试验。 然后将应变片和电极粘贴到岩样上,在电极与岩样接触位置涂抹导电银胶,并在加载前涂抹湿粘土 以上的准备工作结束后,就开始连接电阻率采集系统、压力机和应变仪等,先观察电阻率数据是否正常,没有问题就将试块放置在压力机上,针对这四种不同的试验设置压力加载方式,确认无误后,所有仪器同时开始测量。同样的,在试验结束后同时停止仪器,最后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下面针对几种不同加载方式的压力加载过程进行说明: 首先是单轴压缩试验,采用轴向位移加载方式控制以得到应力-应变全曲线 经预试验后将加载速度确定在0.2mm每分钟。 循环加卸载试验又分为等幅循环加卸载与分级循环加卸载。 等幅循环加卸载是在0-40KN之间循环,每次完全卸载与最大加载时保持10秒,最后一个循环加载至破坏; 分级循环加卸载每次的最大荷载依次为35KN,45KN,55KN、65KN、75KN,最后一个循环加载至破坏。 巴西劈裂试验按照其加载方向不同分为加载方向垂直于层理与平行于层理的两组,都采用轴向力加载方式控制,加载速度均为200牛每秒 经过一系列试验后,我们得到了岩石破坏过程中电阻率的响应规律 首先是单轴压缩试验中,岩样电阻率的变化总体分为5个阶段。 初期是压密阶段,电阻率以一定速率下降,这是因为岩样内部裂隙被压密使岩石骨架的接触提高,从而增大了岩样的导电能力; 随后进入弹性阶段,此阶段岩样主要以弹性承载为主,电阻率基本保持不变或略有下降,稳定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原因是弹性变形导致裂隙间凸起接触面积增大,提高了岩样的到点能力。 接下来进入塑性阶段,电阻率开始以较快的速率增加,因为此时岩样内部裂隙已经开始稳步扩展,不断产生新裂隙使得岩石骨架接触降低,令岩样导电性下降。 随着荷载的继续增加,裂隙逐渐贯通联合,形成了宏观裂缝 之后进入岩样破裂阶段,岩样在峰值强度附近发生破坏,在电阻率曲线上表现为突然升高; 最后进入残余变形阶段,断裂面在压力作用下闭合,电阻率随之持续上升直至基本趋于稳定。 等幅循环加卸载试验中,第一次循环加载阶段首先进入快速下降阶段,随后下降速度变慢; 第一次循环的卸载阶段电阻率缓慢增大,但最终仍明显小于原电阻率。 第2到5次循环的加载过程都是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没有快速下降阶段; 卸载过程会缓慢增大,但完全卸载后明显小于上一次。 整个破坏加载过程又可以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0加载到40KN时,电阻率变化与2到5次加载过程相同; 继续加载,进入第二阶段,电阻率缓慢下降或基本不变; 随后第三阶段电阻率开始缓慢上升,是由于裂隙扩展扩容使岩石骨架接触减少导致的; 最后电阻率值突然升高,对应着岩样沿大裂缝突然破坏,这是第四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每次完全卸载即荷载为0时,与最大加载即荷载为40KN时,电阻率的值是依次逐渐减小的; 分析其原因是每次加卸载后产生的塑性变形是无法恢复的,所以每次岩石的接触情况会明显好于上次。 第1到第5次循环与等幅加卸载相似,第1次加载有快速下降段,其它循环均是缓慢下降与上升; 不同之处在于破坏加载过程中,初期出现了快速下降阶段,分析其原因为第5次加载载荷较大,达到了岩样所能承受的荷载的75%,导致残余的塑性变形很大,使得再次加载时微裂隙与松动颗粒被迅速压密实,从而出现快速下降段。 而在等幅循环加卸载破坏加载前,岩样的承载机理以弹性承载为主,故没有此阶段。 分析其原因为: 第1到第3次加载 荷载较小,残余变形也较小,每次加载后岩石骨架接触改善使得电阻率下降; 而第4第5次加载时,最大荷载过大,岩样内部裂隙进一步发展,反而减小了岩石骨架的接触,使电阻率增大。 第1到第5次循环与等幅加卸载相似,第1次加载有快速下降段,其它循环均是缓慢下降与上升; 不同之处在于破坏加载过程中,初期出现了快速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