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柱状节理构造(columnar joint structure) 四. 岩浆岩的分类命名 分类依据 1.地质环境和岩石结构(分出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 等) 2.矿物成分及含量(例如按色率分类是其中一种) 3.岩石的化学成分(如用SiO2,钙碱指数等,还有计算成标准矿物进行分类)。对火山岩,可用Na2O+K2O—SiO2图定名。 所用教材中的岩浆岩分类 系列 钙碱性 钙碱性 钙碱性 钙碱性 碱性 岩类 超基性岩 基性岩 中性岩 酸性岩 碱性岩 SiO2含量(wt.%) 45 45-53 53-66 66% 53-66 石英含量 无 很少或无 5% 20% 无 长石及 含量 一般无长石 斜长石为主 (基性) 斜长石或钾长石为主 钾长石斜长石 钾长石为主,含似长石 暗色 矿物 90%,Ol, Py 90%,Py, Am,Bi,Ol 15-40%, Am,Bi,Py 10-15%, Bi,Am, 40%,碱性Py,碱性Am 深成岩 名称 橄榄岩、辉石岩、橄辉岩 辉长岩 闪长岩/正长岩 花岗岩 霞石正长岩 浅成岩 名称 苦橄玢岩 金伯利岩 辉绿岩 闪长玢岩/正长玢岩 花岗斑岩 霞石正长斑岩 喷出岩 名称 苦橄岩 科马提岩 玄武岩 安山岩/粗面岩 流纹岩 响岩 辉长岩 侵入岩 闪长岩 花岗岩 伊丁玄武岩:气孔构造 喷出岩 喷出岩 杏仁状安山岩 火山碎屑岩类 -71 火山碎屑岩是指由火山作用所形成的各种火山碎屑物质(一般占90%以上)经堆积、胶结、压紧或熔结而形成的岩石。 火山碎屑岩的成分 包括两部分,火山碎屑物+胶结物 胶结物可以是部分火山灰分解形成的物质,也可以是部分熔岩或沉积物。 火山碎屑物则是火山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碎屑,按其物态特征可分为岩屑、晶屑、玻屑三种类型。 堆积时物态 碎屑粒度 刚性 半塑性 塑性 64mm 火山集块 火山弹 塑变岩屑 64mm-2mm 火山角砾 火山砾 2-0.0625mm 岩屑、晶屑 火山灰 (玻屑) 塑变玻屑 0.0625mm 火山尘 火山碎屑的粒级划分 火山碎屑岩的结构和构造 (1)集块结构:由粒径大于64mm的火山碎屑为主(50%)所组成的结构。 (2)火山角砾结构:由含量大于50%的2-64mm的火山角砾所组成。 (3)凝灰结构:主要由小于2mm的火山碎屑(火山灰)所组成的一种结构。 大类 火山碎屑熔岩 正常火山碎屑类 向沉积岩过渡的火山碎屑岩 亚类 熔结火山碎屑岩亚类 普通火山碎屑岩亚类 层状火山碎屑岩亚类 沉积火山碎屑岩亚类 火山碎屑沉积岩亚类 火山碎屑物相对含量 10-90% 90% 90-50% 50-10% 成岩作用方式 熔岩胶结 熔结状 以压实胶结为主 火山灰胶结压实胶结 化学沉积物及粘土胶结 火山碎屑粒度(mm) 岩石名称 64 集块熔岩 熔结集块岩 集块岩 层状集块岩 沉集块岩 凝灰质砾岩 64-2 角砾熔岩 熔结角砾岩 火山角砾岩 层状火山角砾岩 沉火山角砾岩 2 凝灰熔岩 熔结凝灰岩 凝灰岩 层状凝灰岩 沉凝灰岩 凝灰质砂岩等 火山碎屑岩分类表(据孙善平) 火山集块(64mm) 火山碎屑流 火山角砾(2-64mm) 火山凝灰(2mm) 火山弹 脉岩类 指充填构造裂隙呈脉状产出的岩浆岩类。它常呈墙状、枝状、床状、环状、锥状及放射状产出。 分为:继承性脉岩:花岗斑岩、闪长玢岩 二分脉岩:煌斑岩、细晶岩、伟晶岩 岩浆岩(火成岩)的识别 火成岩要依据野外、室内的各种特征来加以鉴定。在野外,要考察岩石的构造特征,与其它岩石间的接触关系,并借助放大镜观察岩石的矿物和结构特征。在室内,要结合岩相学或电子显微镜考察岩石的结构和矿物组成,结合化学分析、电子探针研究全岩和矿物的化学特征。 侵入岩和喷出岩的区别可总结在下表中: 侵入岩 喷出岩 1.岩石具细粒-粗粒结构. 1、岩石大多为玻璃质-细粒结构。例外的是斑晶、包体中的颗粒、火山碎屑岩中的岩石碎屑。 2、冷凝边(细粒结构)可出现在岩体的各边部。 2、冷凝边仅出现在底部。 3、接触变质作用在接触带出现,无烘烤带。 3、烘烤带和微弱的接触变质作用仅出现在喷出单元之下。 4、岩体顶部为光滑的或不规则的,顶部的岩墙或岩枝可延伸围岩中。 4、岩体的顶部为不规则的或破碎的,其中的裂隙可被沉积物或上部岩石单元中的岩石充填。 6、无气孔(vesicles)和杏仁(amygdules)构造。 6、岩体顶部多见气孔和杏仁构造。 7. 岩体的侵入可引起相邻的岩石变形。 7、一般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