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火灾的危害 以下是近年的一些重大特大火灾案例 1994年12月8日下午,新疆克拉玛依市、新疆石油管理局为迎接自治区教委工作检查,在克拉玛依市友谊馆由克拉玛依市教委组织现场文艺汇报演出,由于光柱灯烤燃纱幕而引起火灾,当时七个安全出口仅有一个打开,造成325人死亡、130人受伤、经济损失211万元,其中280多名中小学生死亡。 1994年11月27日下午1时30分,辽宁省阜新市面积200多平方米的艺苑歌舞厅营业时由于一17岁男青年点烟后将燃烧的报纸随手扔到沙发座下,造成特大火灾,死亡233人、烧伤20人。 1995年12月8日晚21时40分,广东省广州市装修豪华的“广涛阁芬兰浴”大楼发生火灾,烧死18人,经济损失145万元。 1993年8月12日22时左右,北京十大商厦的隆福大厦发生火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49万元,34人受伤。1998年5月5日下午5时35分,北京玉泉营环岛家具城由于电铃线圈过热引起大火,造成经济损失近亿元。 1991年5月30日凌晨3时30分,广东东莞兴业制衣厂工人乱扔的烟头引燃可燃物造成火灾,造成死亡72人、伤47人、直接经济损失190万元的特大火灾,这是一起典型的三合一厂房火灾事故。 1987年3月15日凌晨2时39分,我国最大的麻纺企业哈尔滨亚麻厂发生粉尘爆炸事故,死亡58人、伤82人、直接经济损失650万元。 1989年3月5日下午3时许,西安煤气公司液化气发生泄露着火,引起储罐爆炸,造成44人伤亡(其中死亡11人,消防人员7人、液化气站工作人员4人) 第一节 燃烧的本质和条件 燃烧的本质:燃烧是可燃物质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一种放热发光的剧烈化学反应。 C+O2===CO2 (二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 H2+Cl2==2HCl(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燃烧的充分条件: 1、一定浓度的可燃物 如果可燃物与助燃物比例不当,燃烧不一定发生。 2、一定比例的助燃物 测试表明,大多数可燃物在含氧量低于16%的空气中不能燃烧。 3、一定能量的点火源 无论何种能量的点火源,都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可燃物质着火。 4、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三者的相互作用 火灾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分类: 1、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燃烧而引起的火灾。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 2、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煤油、甲醇(酒精)和沥青、石蜡火灾等。 3、C类火灾:指气体燃烧引起的火灾。如煤气、石油气、甲烷、氢气火灾等。 4、D类火灾:指金属燃烧引起的火灾。如钾、钠、镁火灾等。 燃烧条件在消防工作中的应用 防火的基本措施 1、控制可燃物; 2、隔绝助燃物; 3、消除着火源; 4、阻止火势蔓延。 灭火的基本原理 1、冷却灭火; 2、窒息灭火; 3、隔离灭火; 4、化学抑制灭火 燃烧的类型 闪燃: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固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生产一闪即灭的燃烧(火苗或闪光)现象。 闪点: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固体)表面能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闪点是衡量物质火灾危险性的重要参数。闪点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主要特征,闪点越低的液体其火灾危险性就越大。凡是闪点等于或低于60℃的液体都属于易燃液体。 着火:可燃物在空气中受着火源的作用而发生持续燃烧的现象。 燃点:可燃物质开始持续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一切可燃液体的燃点都高于闪点。在控制固体物质燃烧时,需将温度降至其燃点以下。 自燃:可燃物在空气中没有外来火源的作用,靠自热或外热而发生的燃烧现象。 自燃分为两种: 1、本身自燃:由于物质内部自行发热而发生的燃烧现象; 2、受热自燃:物质被加热一定的温度时发生的燃烧现象。 爆炸: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同时产生声响的现象。爆炸是由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引起的。 分类: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 物理爆炸:由于液体变成蒸气或者气体迅速膨胀,压力急速增加,并大大超过容器极限压力而发生的爆炸。如:蒸汽锅炉、液化气钢瓶等的爆炸。 化学爆炸:由于物质本身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和热而发生的爆炸。如:炸药、可燃气体、液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发生的爆炸。 核爆炸:由于原子核裂变或核聚变引起的爆炸。如:原子弹、氢弹的爆炸。 按爆炸的变化传播速度,化学爆炸可分为爆燃、爆轰。 爆炸极限: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火产生爆炸的最高浓度(爆炸上限)或最低浓度(爆炸下限)。 火灾调查与火灾统计 《消防法》第39条:火灾扑灭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