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乳腺XR影本大课;乳腺癌的主要征象;肿块或结节影1、密度:肿块多为高密度,即高于腺体密度,密度越高,越应怀疑恶性。这是由于癌细胞的浸润使单位体积的细胞数增加、癌细胞中DNA含量较正常高以及周围组织的水肿。;2、大小:乳腺癌的肿块X线测量大小多较临床扪诊小1-4倍。这是由于癌性肿块的周围常合并有炎性浸润、水肿、癌瘤扩展浸润或毛刺等。;3、边缘:肿块边缘可见触角或分叶,亦可较光滑整齐。若癌周结缔组织因反应性充血、炎性渗出或水肿,可在肿块周围形成不规则透亮环,称“晕征”。;恶性钙化 乳腺癌钙化是瘤灶局部营养不良而坏死,坏死区内磷酸钙的钙盐沉着。 恶性钙化的特点:大小:钙化颗粒直径均小于0.5mm。;形状:呈泥沙样、杆状或团簇状。钙化形态与钙化所发生部位的空间形态有关。泥沙型钙化均出现在腺泡内、乳导管腔内;小杆状及小叉状钙化均发生在乳导管腔内;团簇状钙化多位于坏死区。;数目:钙化颗粒数目多,从几个至上百个不等。若在随访过程中发现微细钙化数量增加,应高度怀疑恶性。密度:密度低而不均匀。;分布:恶性钙化多为成簇分布,即在1平方厘米内有10枚以上钙化,聚集成堆。常分布在肿块内部、外部或肿块内部及外部兼有。有时未见肿块仅见恶性钙化,因此恶性钙化灶可为乳腺癌唯一恶性X线征象。;左乳浸润性导管癌。;左乳单纯癌伴坏死。;;右乳浸润性导管癌。;左乳浸润性导管癌。;团簇状钙化;毛刺 ; 乳腺癌的次要征象是肿块周围组织受癌肿浸润或由于肿瘤代谢引起的异常改变。皮肤增厚和局限凹陷乳头内陷血供增加导管征慧星尾征淋巴结肿大;皮肤增厚:系由于淋巴回流障碍,基底层细胞增生,炎细胞大量渗出,胶质沉积引起。除乳晕外,一般乳房皮肤厚度不超3mm,乳根部不超过5mm。乳癌引起的皮肤增厚进展快,短期复查,变化明显。;右乳浸润性导管癌。;右乳浸润性导管癌;左乳癌;右乳浸润性导管癌;乳头内陷:形成漏斗征,即乳头陷入乳晕形成外宽内窄的三角形致密影,底座在乳晕上,尖指向乳腺深部,形似漏斗状。恶性漏斗???乳头乳晕变形明显,乳晕附近皮肤增厚,乳晕后导管区增宽,可见索带状致密影连接内陷的乳头与乳内病灶。常伴有恶性钙化。;右乳浸润性导管癌伴派杰氏病;右乳浸润性导管癌。;左乳浸润性导管癌;血供增加:肿瘤及周围见粗大的引流静脉血管迂曲扩张,沿肿块周围见呈放射状或排笔状密集分布的血管影,或见细小血管丛。患侧乳腺静脉影管径较健侧增粗,双侧血管横径比大于1:1.4时提示血管增粗由恶性病变所致。血运有明显增加者,代表癌细胞分化差,转移机会较多。;血管增粗且杂乱;排笔状血管;导管征:是指乳晕后导管索状增粗。正常导管X线上不显示。癌变时,导管管腔内出现癌栓,可致导管扩张并向周围浸润,形成扭曲且边缘不规则的粗大索条状影,可伴恶性钙化。若侵及大导管,可在乳头与肿块间出现粗大导管相,即“癌桥”形成。;右乳浸润性小叶癌,; ;左乳单纯癌。;腋窝淋巴结肿大:是指淋巴结直径大于1cm。乳腺癌伴淋巴结转移者,淋巴结增大常为多发,呈球形或不规则分叶状,部分可融合成团,直径约1.0-2.1cm,平均1.5cm,密度均匀致密,无低密度脂肪中心,境界可模糊不清。隐匿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可先于乳腺肿块出现。;;左乳浸润性导管癌,左腋淋巴结转移。;左乳浸润性导管癌,左腋淋巴结转移。;左乳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美国放射学会,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 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