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流体力学-误差小结及数据处理2016.ppt

实验流体力学-误差小结及数据处理2016.ppt

  1.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制图要求 1.曲线要光滑 2.定量的坐标轴,分度可用低于最小实验值的某个整数位起点,高于最大实验值的某个整数为终点 3.定量绘制的坐标图,其坐标轴上必须注明变量的名称、符号、单位 4.图有时还应该有图注 5.图要被坐标轴筐起来 6.各组数据点差异要明显 * 范例 * 范例 * 1,对公式的要求:形式简单,准确代表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两者是矛盾的,有时为了必要的准确度,只能在形式上稍复杂些。 2,步骤: (1)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出算术平均值或加权算术平均值 (2)画实验曲线 (3)决定公式的形式 根据曲线形状和数学知识判断, 难以判断时用多项式。 (4)确定公式中的常数 用图解法(适用于直线和简单曲线)和 最小二乘法(适用于其它复杂曲线) (5)检验 三方程表示法 3 最小二乘法确定公式常数 设W是变量 的函数,含有m个参数 假设作n次测量,得: 于是W的理论值 与测量值wi的差为: 最小二乘法就是要求上述n个误差在平方和最小的意义下,使函数与观测值最佳拟合,也就参数 应使 为最小值 由微分学求极值方法可知: 应满足下列方程组: 考虑到n次测量可能是不等精密度, 必须加入权,则: 4,直线方程中常数的求法 设直线方程为:Y=a+bx a.图解法:直接在图上画出直线,量出截距a和斜率b b.最小二乘法:是使各测点距直线偏差的平方和为最小 偏差的平方和为: 由Q为最小的条件得: 即 和 两式联立求解得: 5多项式中常数的求法 设函数形式为 则由 得方程组: 联立求解,这一般需要计算机计算。 例 在水池中对某台流速仪进行流速检定,实测数据如下:(单位:m/s) X:0.052,0.317,0.612,0.883,1.039,1.347,1.641,1.884,2.092,2.341 Y:0.048,0.302,0.556,0.821,1.003,1.307,1.564,1.821,2.048,2.312 试用最小二乘法求流速检定公式:Y=A·X+B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计算间接测量值(由平均值求平均值) 4,计算误差传递函数(由平均值计算) 5, 计算间接测量值的极限测量误差 ≈ ≈ 6,写出间接测量结果 10.3±0.007mm Re数判断 设管径 d=20±1mm ,水温t=21±0.5℃ ,量筒中的水增加10±0.2cm ,量筒底边为正方形边长20±0.5cm,计时为30±0.5S。试根据误差原理计算此状态的雷诺数以及各种误差源分别引起多大的误差限,根据计算各个误差限的大小,做出判断哪些物理量测量时应该特别注意。 * 习题 如图所示的弧形半径需要精确测量,已知: 设已测得b=15mm σb=0.7μm; h=1.46mm σh=0.5μm 求R, 不等精密度测量的数据处理 一般测量实践基本上属于等精密度测量的问题,有时为了得到更精确的结果,往往在不同的测量条件下,用不同的仪器,不同的测量方法,不同的测量次数以及不同的测量者进行测量与对比,这就是不等精密度测量。 一 “权”的概念 等精密度测量中各个测量值可靠程度相同,因此取算术平均值为最佳值,而不等精密度测量中各个测量值可靠程度不相同,因而不能简单地取算术平均值为最佳值。应使可靠程度大的数据在最后结果中占的比例大一些,可靠程度小的数据在最后结果中占的比例小一些。各个测量值可靠程度可以用一数值表示,这数值称为该测量值的“权”,以P表示。 因此“权”可以理解为当测量值进行比较时,对各测量值的信赖程度。 “权”只有相对的意义。 二 “权”的确定方法 既然“权”说明了可靠程度,因此可根据这一原则来确定“权”的大小。例如,可按照测量条件的优劣,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所能达到的精度高低,重复测量次数的多少以及测量者水平的高低等来确定“权”。测量方法越完善,测量精度越高,所得测量结果的“权”也越大。在相同条件下,由不同水平的测量者用同

文档评论(0)

186****64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